第四百五十八章:驛站改郵站
這個差事,自然就是成立水師的事情。
但是,錢呢?
“去年半年,酒水盈利的十幾萬貫,咱打算全部拿出來成立水師。保兒也跟咱議過了,成立一支五千人的水師還是綽綽有餘的,不過戰船這事,你得上上心了。”
說到船,就不得不提一提趙宋時期的福船,根據‘宋和奉使高麗圖經’所記載,宋代的大型海船:上平如衡,下側如刀,貴其可以破浪而行。高大如城,吃水一丈一二尺。
這種福船之所以這麼出名,第一是因為它船底的刀型結構和風帆結構,第二就是因為他出色的載貨能力。
宋朝海商發達,相比於如今內陸所使用的那些載重不到一百噸的船隻,最大的福船可以載重三百噸!根據夢梁錄記載: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小者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載二三百人。
而這個五千料,也就是合五千石,即三百噸。
並且,加上獨特的風帆結構,讓船隻得以在海面的波濤洶湧之上航行,無需藉助太多的人力。
所以,想要海軍,福船是首選。
這個任務交給朱棡,倒是讓他有些詫異。
朱元璋冷不丁的道:“回京這麼久了,該找點事做了。你的浮屠營給你增編到了三千人,就在金泉山,以前的浮屠營的老營。”
朱棡大喜,嘿嘿一笑拜倒,笑道:“兒子謝父皇聖恩!”
見朱棡這般模樣,朱元璋心裡有些感嘆:“你這傢伙啊,做事是越來越讓人難以捉摸了。”
“父皇,當初兒臣去山西的時候,曾對父皇保證過不會危害到山西黎民的生活,如今,兒臣做到了。”朱棡正聲道。
朱元璋點頭:“是,你做到了。”
“山西布政使劉惟俊不止一次上奏本,想要關閉雁門關口岸,以達到山西和漠南的通商一致,你怎麼看?”
朱棡心裡一下子就想到了劉惟俊那個看似老實,實則一肚子壞水的傢伙。
還有那個按察使張勁松,絕對是個狠角色。
朱棡淡淡一笑:“布政使大人看重的,怕不是通商一致吧?其實若是他看的眼紅,大可請奏動用一部分稅收修建倉庫,和大同城的辦法一樣,收停車費和儲藏費……。”
朱元璋愣了一下:“此計可行?”
“可行!”
朱棡點頭:“商人之利在如今道路暢通之後已經大大加快了斂財的速度,商人所賺的錢,本就該有朝廷一份,既然不收商稅,那就收路費、停車費、倉儲費!”
“路費?天下的路不就是給人走的嗎?若是連道路都要收費,豈非失了民心?”
朱元璋還是反對這一點。
朱棡這時候又想起了一件事。
“父皇,前幾日通政司上奏的那件事,如今朝廷可有良策?”
朱元璋雙手扶著腰,活動了下腰桿,聲音渾厚道:“胡惟庸打算遣散一部分老兵,命他們回鄉種地!如今洪暑的產量高,各地餵養牲口和經濟都有所改善。”
他臉上流露出笑意。
感嘆道:“糧食,才是根本啊!”
朱元璋興致勃勃,走到書架前,指著書架上面的奏本,道:“這是江西上奏的,要朝廷多造一些農具。江西這兩年洪暑也開始種植了,百姓眼瞅著洪暑太多,發現洪暑藤可以喂豚,家家戶戶都養了起來,據說啊,如今在江西,造牲口圈的人都忙得腳不沾地了。”
朱棡也笑了起來。
“這都是父皇您的功德……。”
“放屁!”
朱元璋擺手:“該是你的就是你的,咱不會跟自己兒子搶功勞。咱現在啊就好比是大船上掌舵的那個舵手,你啊,就是在下面划船出力的人。咱把舵給掌好了,你只要用力,天下哪兒咱們爺們去不了?”
“是……。”
“你問通政司那事做什麼?那些老兵可不好處置,都是虎狼,讓他們養尊處優難!讓他們下勞力更難。”
朱棡沉吟道:“父皇,您覺得,若是將這些老兵給派往全國各地的驛站,然後將驛站改為郵站如何?”
“何意?”
朱元璋挑眉。
“全國驛站這些年大多是朝廷出錢維護以及派人駐守,全國近一千八百個驛站,每年的開銷不算小。而驛站設定的初衷是替兵部傳遞軍報,或者給官員上任、回京食宿,這樣的作用雖大,可擺著這一千多個驛站不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