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喜歡了。且,這玉龍本來就是無價之寶。
“恩。”史老笑眯眯的點了點頭。
緊接著,又是幾件東西被展示了出來,一件比一件都是震撼人心,都是那種被證明已經失傳的國寶,現在卻在史老的手中出現。史老的目得很是明顯,那就是那些失傳的東西不一定是真正的毀滅了,很有可能是因為他暫時沒有被發現而已,如果你有一雙能夠辨真假的眼睛,這些失傳的國寶就能夠被發現,成為你自己的收藏。
不過這些寶貝史老並沒有送人,他就算是再大方,也不可能將所有的寶貝都送出去的。那樣的話,他也會心疼死的。
“這是一塊玉璽。大家看上面的字或許會非常的熟悉。”最後的時候,史老拿出了一塊玉璽,那玉璽的材質一看就是不同尋常,大螢幕之下,那玉璽底下刻的幾個字也是非常的清楚。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譁。”的一聲,所有的人都是震動了。這八個大字那可是刻在傳國玉璽上的。傳國玉璽,那毫無疑問是玉璽當中最有價值的,也是國寶當中的國寶,無論其他的國寶再出色,和他比起來都會遜色一些,他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傳國寶”,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
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2000餘年,忽隱忽現,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扼腕嘆息。
傳國玉璽是用傳說當中的和氏璧做成的。傳國玉璽有他的傳說,和氏璧也有和氏璧的傳說,這兩個加起來那就是傳說當中的傳說。
傳國璽自問世後,就開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傳說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風浪驟起,所乘之舟行將覆沒。始皇拋傳國玉璽於湖中,祀神鎮浪,方得平安過湖。8年後,當他出行至華陰平舒道時,有人持玉璽站在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代稱)。”言畢不見蹤影。傳國玉璽復歸於秦。
秦末戰亂,劉邦率兵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天子璽”獻給劉邦。劉邦建漢登基,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此後玉璽珍藏在長樂宮,成為皇權象徵。西漢末王莽篡權,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擲玉璽於地時,玉璽被摔掉一角,後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王莽敗後,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並傳於東漢諸帝。東漢末,十常侍作亂,少帝倉皇出逃,來不及帶走玉璽,返宮後發現玉璽失蹤。旋“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孫堅部下在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屍體,從她頸下錦囊中發現“傳國玉璽”,孫堅視為吉祥之兆,於是做起了當皇帝的美夢。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袁紹,袁紹聞之,立即扣押孫堅之妻,逼孫堅交出玉璽。後來袁紹兄弟敗死,“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
三國鼎立時,玉璽屬魏,三國一統,玉璽歸晉。西晉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頻繁、動盪不安的時代。“傳國玉璽”被不停地爭來奪去。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璽歸前趙劉聰。東晉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玉璽;後趙大將冉閔殺石鑑自立,復奪玉璽。此階段還出現了幾方“私刻”的玉璽,包括東晉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璽、姚秦玉璽等。到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劫得傳國玉璽。不久侯景敗死,玉璽被投入棲霞寺井中,經寺僧將璽撈出收存,後獻給陳武帝。
隋唐時,“傳國玉璽”仍為統治者至寶。五代朱溫篡唐後,玉璽又遭厄運,後唐廢帝李從珂被契丹擊敗,持玉璽登樓自焚,玉璽至此下落不明。
現在看到這樣的玉璽,想要不被震動都是困難。
“這玉璽我研究過,我也曾經感覺它是真的,但是最終卻是證明這是假的。這是人為的高仿。不過模仿的很是逼真,材料也是相當的不錯。連金鑲玉做的也和傳說當中的差不多。但是他有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這上面竟然沒有指紋。這傳國玉璽被多少的人接觸過,別的不說,光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