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門頂上的二樓小房,是陳維政的專用書房。由於二樓飄出去一米多,這間小書房面積也不小。書房裡有韓式拖拉門與右邊靠前的房間相通,這間房,就是陳維政自己的主人房,樓頂,用鋼結構做了一個簡易的人字形房頂,隔熱防水,安裝了大型儲水桶和太陽能熱水器。洗衣機也放在樓上,隨洗隨曬,非常方便。
修完房子,再把房前的空地網格化,所謂網格化,就是弄得有點象城市裡的人行道綠地,既可以消化積水,又方便行走,還能長出一些綠色植物,一舉多得。以後用來做停車場,或者搞點什麼中秋賞月活動也不錯。
農村建房真便宜,土地不要錢,材料雖然貴,政斧有補貼,工錢不高,出力不小,吃點工作餐,喝點小啤酒,那又算得什麼!
老一輩的基本都是義務幫忙,十八爺每天來監工,你要給他工錢,他直接用鋼筋抽你。大伯陳寶龍,七十三歲,村裡九大常委之一,是大爺爺家的長子,建房的技術總顧問,每天第一個到現場,最後一個離開,那質量要求之嚴格,連陳維政都吐舌。不要工錢,不吃工作餐,最後,拿陳維政每天一包紅塔山了事。
挖個小魚塘,縣裡還表彰成大學生回鄉創業模範標兵。
建房工作還沒動,土地所就把建房證給辦好,所長捨近求遠,一公里遠的陳村不上門服務,開個車跑到十公里外的縣城把建房證親手交給陳維剛陳大秘。都是人精啊!
拉個網線吧,不然做宅男都做得不專業。
村委是有電話通到的,陳維政給10000號打電話諮詢,對方說,可以給他拉專線,收一點材料費,兩千元左右。陳維政同意了,選擇一個套餐,一條寬頻配一個3G手機號,每月98元,98元全部可以作為話費使用。
既然決定回家生活,南城的號碼就沒必要再留,斷掉南城的電話號碼,就是割斷南城那一段歷史紀錄,新的號碼就是新的開端。
第十二章 新屋進火
第十二章新屋進火
把院子、房子全部搞掂,已是深秋時分,龍山的深秋,已經有一點寒意。菜園裡點種的蘿蔔白菜青色誘人,椰菜萵筍,香蔥香菜,生機黯然。
魚塘裡的魚因為天冷,都沉到水底。偶爾也會有魚打個水花,激起小小漣漪。
建房子剩下的水泥不少,片石也還剩一些,陳維政估算一下,叫人再拉幾個方拖的片石、碎石和沙子,拉到村裡的小學校裡,把小學校外面的泥巴地打成水泥地。鄉文化站見此情況,也順勢撥了一套籃球架,畫好線框就成一個標準籃球場。為此,村裡的小學生高興得一個勁的叫政哥好政叔好。村裡的老一輩無不誇獎陳維政仁義。鋪水泥地的工作全是由村裡人自帶乾糧義務完成。
自從祖父入土那天回村,陳維政就再也沒有走出過村子,村子裡的人都認為他才病好,而且是那樣的病,有點怪癖純屬正常,不以為怪。因此村裡人基本不來打擾他,他也樂得每天在家,搞搞衛生種種菜、上上網路練練功。
空間裡的米還有幾千斤,一個人吃幾年都吃不完,至於油鹽醬醋,應有盡有,甚至黑漆漆的湘西老臘肉,還有上百斤。
大門傳來門鈴響,陳維政用遙控開啟大門。
是十八爺。十八爺是全村來他這裡次數最多的人,畢竟是嫡親的叔公,血濃於水。經常來看看,問寒問暖。老人家是真的關心他,不是那種虛頭巴腦的做秀。
這回來的人不少,九大常委來了六個,再加上村主任陳寶良和婦女主任秀花嬸子。差不多夠一個班。有幾個是第一次來,也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豪宅,坐在客廳的大沙發上,不停的當蹦床玩。
陳維政燒了水,衝好茶,還拿了些袋裝小點心,伺候好一眾前輩。心裡猜測這回又是什麼大事。
“阿政啊!”說話的是爺爺輩中歲數最大的,也是陳村目前歲數最大的,五爺爺。高壽八十九。身體很好,眼不花,腿不彎,說話也很大聲:“你這院子也弄好了,房子也弄好了,應該搞個進火酒了。”
“應該應該!”陳維政知道要搞,主要問題是自己只有一個人,*不起這份心,想矇混過去。誰知道,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使八十九歲也一樣雪亮。
“過完年你就二十四,是你的本命年,本來我們是託你大伯孃幫你過劫,現在你有了姑姑,這個事就由你姑姑辦。”這是五爺說的第二件事。別說,這事陳維政還從來沒有想過。本命年要穿紅短褲,這玩意自己還不能買,要親人買,現在責任居然落在姑姑身上,看來又要麻煩這天降的姑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