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備的國民黨軍隊,開展自衛反擊,進行三年艱苦卓絕的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時期,在國民黨統治區“反內戰,要民主”的“第二戰場”上,郭沫若不負全國人民的殷切期望,不負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的囑託,始終站在革命鬥爭的最前列,自覺地充分發揮他在文化戰線上作為“班頭”和“旗幟”的作用,對於中國解放鬥爭取得最後的勝利,作出了他特有的貢獻。

從毛澤東在重慶的談話中,郭沫若深深感到在國民黨統治下,要真正爭取到和平民主,是極其不容易的事。說穿了,向一黨獨裁的蔣介石要和平民主,無異於與虎謀皮。當然,毛澤東說得也十分清楚,爭取和平民主並不是絕對不可能,但那是要透過艱苦的鬥爭,要付出代價和犧牲。總的一句話:要立足於鬥爭。以為和平民主會自己從天而降,那不過是神話和幻想。正是出於這一認識,所以他時時記住毛澤東臨別時對他說的話:態度應該強硬些,不要妥協合作,要有鬥爭。

可以說,國共兩黨重慶談判本身,就是在最高層次上表現為最高形式的“反內戰、要民主”的鬥爭。重慶談判之後,儘管簽有《雙十協定》,但這最多表現為鬥爭的暫時和緩,決不表示鬥爭的終止;相反,隨即在全國範圍內展開更為明顯更為激烈的鬥爭。

1945年11月7日,亦即《雙十協定》剛簽訂後不到一個月,中蘇文協在青年館舉行慶祝蘇聯十月革命節紀念會。

青年館的會場並不大,但到會的人卻非常多。

因為同日中午蘇聯大使館為慶祝十月革命節舉行了盛大酒會,國民黨政府要員有一些被邀到會。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