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壯實,何病之可言哉?
文選姚海山,仲夏頭痛,發熱,氣高而喘,肢體倦怠,兩手麻木。餘謂熱傷元氣,用人參益氣湯頓安,又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而痊。
若夏月傷暑,發熱,汗大洩,無氣力,脈虛細而遲。此暑傷元氣也,服後方∶人參 黃 (蜜炙) 麥門冬(去心) 白芍藥 陳皮 白茯苓(各一錢) 黃連(炒) 甘草(炙,各五分) 黃柏(三分) 白朮(一錢五分) 香薷 知母(各七分)
上姜、水煎,食前溫服。
愚按前症有熱傷元氣而汗出者,有勞傷元氣而汗出者,有因元氣素虛腠理不密而汗出者。治法∶暑傷元氣者,清暑益氣湯;勞傷元氣者,補中益氣湯;元氣素虛而自汗者,十全大補湯。如兼盜汗,佐以六味丸加五味子。前雲大汗,無力,脈虛細遲,屬陽氣虛弱,納黃柏、知母恐復損陽氣,芍藥、茯苓恐導損陰氣也。治者審之!
若夏秋暑熱,因過用冷物茶水傷其內,又過取涼風傷其外,以致惡寒發熱,胸膈飽悶,飲食不進,或兼嘔吐、洩瀉,此內外俱傷寒冷也。
人參 乾薑(炒紫色) 濃樸(姜水炒) 陳皮 羌活 枳實 白茯苓(各一錢) 白朮(一錢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食前溫服。
愚按前症宜用此方,如未應,宜用藿香正氣散。若內外已解,寒熱未退,或飲食不進,宜用六君子。
《保命集》雲∶霍亂屬陽明症,宜用和中、平胃、建中湯輩,或四君子湯。脈浮,自汗,四君子加桂枝主之;脈浮,無汗,四君子加麻黃。吐利轉筋,脅下痛,脈弦者,木克土也,用平胃散加木瓜,或建中加柴胡、木瓜;吐利轉筋,腹痛,體重,脈沉而細,四君子加白芍藥、良姜。吐利,四肢拘急,脈沉而遲,屬少陰,四君加姜、附、濃樸;吐利,四肢厥冷,脈微緩,屬厥陰,建中加歸、附。吐利,頭痛而身熱,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寒多不欲水者,理中丸主之。元戎雲∶太陰症霍亂者,理中加橘紅;下腹痛,手足逆冷,理中加熟附子;吐利後轉筋者,理中加火 石膏一兩。
上舍徐民則,夏月入房及食冰果麵食,而患腹痛。餘曰∶此陰寒之症也,急用附子理中湯以回陽。不信,別用二陳、枳實、黃連香薷飲之類而死。
進士劉華甫,夏月食生冷果品,患前症,餘用附子理中湯一鍾頓安。(凡方內用木瓜者,俱用砂器煎炒,惡鐵故也。餘方仿此。)
若夏暑在途中,常服以壯元氣、清熱驅暑。服之免中暑、霍亂、洩瀉、痢疾等症。
人參(一錢二分) 白朮(一錢五分) 五味子(十粒,杵碎) 麥門冬(去心)
白芍藥(炒) 白茯苓(各一錢) 知母(炒) 陳皮 香薷(各七分) 黃芩(炒,三分)
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食前溫服。
愚按前症若人元氣虛弱,宜用補中益氣去柴胡、升麻,加麥門、五味,或少加炒黑黃柏。人參益氣湯亦可用。
若遇勞倦辛苦,用力過多,即服後方二、三服,免生內傷發熱之病。此方主於補氣。
黃 (一錢半,蜜炙) 人參 麥門冬(去心) 陳皮(各一錢) 白朮(一錢) 甘草(炙,七分)
上姜、棗、水煎,食前溫服。勞倦甚,加熟附子四五分。
愚按前論開世俗之蒙 ,濟無窮之夭枉。納附子若素畏寒飲食者,尤宜用。若素喜寒飲食者,以肉桂或炮姜代之亦可。若因暑熱傷氣,而四肢睏倦,或手足麻木者,先用人參益氣湯,後用補中益氣湯。
若人過勞心思慮,損傷精神,頭眩目昏,心虛氣短,即服後方補血為主。
人參(一錢) 五味子(十五粒,杵) 當歸(一錢,酒洗) 麥門冬(去心,五分) 白芍藥(炒,一錢) 山梔子(炒,五分) 茯神(去心,一錢) 酸棗仁(炒,一錢) 生地黃(酒洗,五分)
甘草 陳皮 川芎(各五分)
上水煎服。
愚按前症宜用此方,不宜多服。其麥門冬、芍藥、山梔、生地苦寒,恐復損脾氣。若脾胃素虛熱而患前證,但以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亦可。若因飢渴勞役,或因誤行攻伐,以致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或自汗,此為陽氣內傷,宜用補中益氣湯。若因飢飽勞役,或因誤出汗,以致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脈洪大,按之如無,此為血脫煩躁,宜用當歸補血湯。
卷之三
附滑伯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