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民之意。法公使羅淑亞來見,以四事相要:曰賠修教堂;曰埋葬豐大業;曰查辦地方官;曰懲究兇手。尋牒請將府、縣官及提督陳國瑞抵罪,國籓拒之。與崇厚會奏,稱:“仁慈堂查出男女,訊無被拐情事,懇降諭各省,俾士民鹹知謠傳多系虛誣,請將道、府、縣三員均撤任查辦。”奏入,報可。遂於八月擬結,辦為首十數人,天津府、縣減戍黑龍江。
十一年,法遣全權大臣熱福裡如京換約,並進書籍。十二年,穆宗親政,各國請覲見,法與焉。是年法人侵越南,入河內省城。光緒四年,始遣兵部左侍郎郭嵩燾以英使兼法使。明年,代以太常寺少卿曾紀澤。
越南向隸籓屬,自法據西貢,脅越人訂約,許於紅江通舟。曾紀澤與法外部言:“法、越私立之約,中國不能認。”不省。八年二月,法兵船由西貢駛至海防進口。三月,陷河內省。朝議始遣提督黃桂蘭等軍出關。既而法公使寶海向北洋大臣李鴻章要求中國退兵,及通商保勝,驅逐盜賊,畫紅江南北為界。朝廷下各督撫議。法人見不允所求,遂欲增軍撤使以相恫喝。
九年三月,戰事起。法據南定,旋為劉永福所敗。會越王薨,法以兵脅嗣王立新約二十七條,盡攘其兵權、利權、政權,並申明越境全歸保護,中國不得干預。中國聞之,乃命唐炯、徐延旭出關,彭玉麟辦粵防,張佩綸會辦軍務。會山西、北寧連陷,官軍退守太原,法乘勢擾浙、閩,陷基隆、澎湖,至是始宣戰。十年二月,諒山大捷,法忽請和,帝命吳大澂、陳寶琛、張佩綸會辦海防,以議和全權任李鴻章。先是福祿諾所擬五條,僅允不索兵費,不入滇境,而要挾中國不再與聞越事。議久不決。五月,法兵以巡防為名,忽攻諒山,敗走。藉口中國不能如約退師,責賠費,不允。法使巴德諾出京。六月,攻臺北基隆,為劉銘傳所敗。秋七月,法水師提督孤拔等率兵船入閩,泊馬尾等處,迫交船廠,欲據為質。時張佩綸以會辦海防兼船政大臣,漫不裝置,法遂開砲毀船廠。復分兵擾東京、臺灣,陷基隆,窺諒山。十一年春正月,犯鎮南關,楊玉科戰沒。旋收復,大創之,並砲斃孤拔於南洋。法人乃請和,原照天津原約,不索償款。李鴻章與議新約十條:一,法自行弭亂,華不派兵赴北圻;二,法與越自立約,或已定或續立,中、越往來,不礙中國威望體面,亦不違此次約;三,六個月會勘界,北圻界處或稍改正,以期兩益;四,法保護人民欲過界入中國,邊員給照,華人入越,請法給照;五,保勝以西、諒山以北通商,華設關,法設領事,北圻亦可駐華領事;六,三個月內會定商款,法運越貨稅照他處較減;七,法在北圻造鐵路,中國若造鐵路,僱法工;八,此約十年再修;九,法即退基隆,二月內臺灣、澎湖全退,中、法前約照舊等語。旋法派戈可當代為駐華公使,欲改前約,出所擬二十四條。鴻章以與原約不符,不許。戈使又欲辦滇、粵礦務,及製造土貨,運越南食鹽,復拒之。又欲於雲南省城及廣西內地設領事。時正遣鄧承修、周德潤與法勘界,鴻章謂宜俟邊界勘明,方能指定通商碼頭。戈使又要求稅則減半,鴻章祗允五分減一。又另擬通商章程十八款,並將互交逃犯、洋藥進出口各條亦擬在內。法使復援咸豐八年約內第七款有“工作”二字,仍要求增入在口製造,許之。
時雲南界務,周德潤會商岑毓英後,出關與法使狄隆晤商,擬先勘保勝上游一二段,並同擬全域性辦法八條:一,中、法兩國勘界大臣等說明所應勘之界,俱是現在之界;一,勘現界後,或有改正之處,兩國勘界大臣公同商酌,如彼此意見不合,各請旨商辦;一,續開勘雲、越交界,中國大臣等意欲一律勘完,所以照會法國請旨;一,各大臣等商議先由老街勘到龍膊河,及龍膊河鄰近地方,復回老街,再勘老街鄰近地方;一,勘老街至龍膊河之界,中、法繪圖各官從紅江南岸歸,一路同走,中國繪圖官歸法國保護,自老街起至龍膊河止,兩國勘界大臣等各走雲、越邊界;一,紅河自北河岸之老鏊至南岸之龍膊,以河中為界;一,雲、越之界,遇有以河為界,均以河中為界,如有全河現在歸中國界者,仍歸中國,現在歸越南界者,仍歸越南;一,勘界時隨處開節略圖說,均由兩國大臣等畫押。以上節略,彼此畫押遵守。德潤與狄隆各按地圖校改,互有爭執,而於大小賭呪河、猛援、猛賴兩段,爭執尤力。會法勘路弁兵在者蘭被越遊勇所戕,法指為雲南提督散勇,中國不承,狄隆欲緩勘,但就圖定界。粵東、粵西界務,鄧承修與張之洞、李秉衡等會商,其與法使浦理燮在關門文淵會議。承修執約內“北圻邊界必要更正,以期兩國有益”之語,欲以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