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部分

十分明顯,人的行為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種超乎人類的自然力量來主宰,這就是天命,人的命運和社會的命運似乎都是早已為天所定,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改變的。這種天命有點像我們現在講的客觀規律,只能瞭解不能改變它,只能利用它不能創造它。人們敬畏自然敬畏神,從遠古的圖騰崇拜到對天的敬畏這是一脈相承的,人們認為萬物都是神聖的,尤其是高高在上的天,是人格神。中國古代社會講究”奉天承運”,即遵從天意,皇帝受命於天,繼承新生的氣運,君權天授,君權神授。當然這是秦朝以後的事,不過在秦以前,人們對天的敬畏,有過之而無不及。

儘管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是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還是能夠大概描述出孔子的宇宙哲學:“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是超人超自然萬物的力量,它創造了萬物,猶如西方觀念中上帝創造了世界萬物,所以我們可以推斷孔子的哲學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有人認為孔子所說的“天”包括自然之天、命運之天、價值之天、義理之天、立法之天和救贖之天等,但在孔子看來,天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主宰著世界和人類的命運,天的意志表現出來的東西就是天命,道之將行或將廢都是天命註定的,人只能順應它,而不能改變它。但是人還是可以“知天命”,即有點像現在人們說的瞭解客觀規律,只能“知”而不能創造“天命”更不能改變“天命”。

第二節《邊城》的生態敘事及生存敘事

孔子對天命的態度,一是“知天命”,二是“畏天命”。孔子主張敬畏天命,敬畏天,敬畏自然。人對天有所畏懼則不敢輕舉妄動,不敢破壞自然,否則就會受到懲罰。假如人對一切都無所畏懼,那麼人的破壞性也會顯露出來,人的行為不再受到觀念上天的限制,後果是可怕的。如今的生態環境被破壞就是人們不“畏天命”的後果。在小說《邊城》裡,敘述者給我們展示的正是未被人類破壞的美麗的自然,那麼清新,那麼明靜。小說開頭寫道: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想一想現在我國大多數河流被工業廢水汙染的事實,人們為了追求利益不惜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就是因為人心不“畏天命”妄自尊大唯利是圖,結果破壞了生態環境,也破壞了古代留傳下來的“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宇宙觀。讀了《邊城》,無人不會對邊地未被汙染的自然環境留戀,以及在這種“天人合一”的生態環境中人性人情的純樸、自然和美好,究其原因,就是邊地對天始終存在一份敬畏之情,他們“畏天命”,因而恪守“天人之分”做自己應做的事,從不破壞自然環境,他們的“畏天命”思想表現在各個方面:

首先,從人的命名看,人們都想得到天的保佑,企求得到一個好的天命。船總的名字叫順順,就是希望命運一帆風順,人生處處順利。船總的大兒子叫天保,意思是求天保佑一個好命;二兒子叫儺送,意思是儺神送來的兒子,那意思更明顯,因為“至於儺神所送來的,照當地的習氣,人便不能稍加輕視了”。果然儺送長得很美,還得了一個渾名為“岳雲”。一個是天保人另一個是神送的,可見人們的觀念中對“天命”的敬畏,無不企求天或神的保佑與賜福。船伕的孫女的名字叫翠翠,更顯出人們對美好的大自然的喜愛,企求帶來翠綠的生氣與希望,《邊城》敘事中,敘述到:

為了住處兩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來,老船伕隨便為這可憐的孤雛拾取了一個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

在這裡,“翠翠”表面上是篁竹的翠綠,深層的含義是篁竹所蘊含的人格更注入了敘述者在翠翠身上寄予的一種人格理想。翠色的篁竹的自然特性與中國傳統的道德人格中的某些範疇相吻合,例如篁竹的“節”蘊含著我國古代社會常說的“節操”、“貞節”“氣節”。篁竹的挺拔也象徵著人的堅強,《邊城》敘事中,敘述者提倡自然人性,但並不是不要美好的人格,從翠翠身上我們可以隱微地看到她的堅強和貞節。敘述者賦予了篁竹情操美意志美的人格理想的深刻含義。而篁竹的翠色正是希望的象徵,“明天”的生活會更好,翠翠對生活充滿信心,從不憂愁,從不悲傷,小說中我們看到她無憂無慮地自然地生活著,正是因為心存希望。所以翠翠的命名含義深遠,值得細究。小溪、山路、篁竹,青山、綠水、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