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慾望是有限的,是很容易滿足的,而人的慾望由於有了意識變得很難滿足,人的慾望是無限的。動物沒有意識,只停留在生存方面,人由於有了意識,人則產生了尊嚴、愛、社會名譽等精神需要,由於人的社會性,人的存在上升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層面。而動物永遠停留在自然性上,沒有意識,也沒有尊嚴,沒有愛的需要,只有生存和種的繁殖的自然需求。
再談一下精神與物質的關係。物質決定精神嗎?我覺得不能把問題簡單化,物質只是精神的基礎,沒有物質就沒有精神,但物質無論從長遠還是眼前看,並不能決定精神,甚至物質與精神是對立的。一個人擁有的物質財富越多,並不與他的德性成正比,資本越多,資本家的惡性越大。物質水平的提高並不必然意味著精神也會隨之提高,甚至正好相反,“技術的進步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的”。精神與物質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絡,相反精神應該控制物質,精神給物質指明方向。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簡直是人的精神的退化,人們追求的是刺激和*,人淪為物質的奴隸,精神無法獨立發展,永遠受物質支配。生活中,有句俗話: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可見,物質與精神的發展是反向的,甚至相互排斥的,一個人越追求物質財富,在精神上反而越來越貧乏,他的物質財富只是為了更好地它的自然本性的欲求,並未提升他的精神。
物質是工具,精神是目的。生活與全命似乎是矛盾的,生活中人們以追求物質為目的,生命中人們以追求精神為目的。但是精神的表現或精神的物件化要藉助物質才能展現人的生命力,物質越豐富,精神表現得也越豐富,正如工具越先進,效率也就越高。荀子說:善假於物。就是是這個意思。物質是工具,精神是目的。物質表徵人的精神,人的精神透過物質來表現自我。精神控制物質,物質只是精神的外化。
人的精神的提升和淨化必須從克服人的私慾做起。一個人,只能有一定量和質的正當慾望,超出這個範圍就應該加以剋制,用精神的力量來控制人的慾望,並且人的正當慾望只有透過正當的方法去滿足才是道德的。中國人治水歷來的辦法是堵而不是導,人的慾望也是如此,當人的本能激情氾濫成災的時候,只能疏導而不是堵塞,人的慾望如果加以正確的指導反而能幫助精神的發展。慾望與精神也並非是絕對矛盾的,人的慾望適用減法,越少越好,而人的精神適用加法,越多越好。人的精神並不禁慾,只是阻止人的不正當慾望的泛濫。
人的精神創造第二自然。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我們重新解釋一下,人的自然本性是相同的,而的習慣卻相關很遠。“習”就是第二自然,習慣成自然,不是自然成習慣,後者是動物性的法則,前者卻是人性的法則。人的精神就是改造自然,創造第二自然,按美的規律來創造第二自然,按善的規律來完善精神。一旦第二自然形成,人的精神就完善了。
人的精神首先是善的意志,除此之外談不上人的精神。社會必須按善的意志來執行,否則人的精神就無法提升。善是什麼?善就是不害人不害己,利人愛他。人的自然本性是惡的,我贊同荀子的看法,人的精神必須創造人的第二自然本性,以善代惡,把人的慾望限制在一定的量和質以內。比如人對食物的需求,按自然本性,一要吃飽,二要吃好,可是在吃好的層次上是沒有止境的,如果人人對食物追求吃好的標準越來越高,人類光是對食物的需求就無法難以滿足,還談什麼精神。超過吃飽和一定標準(如營養合理)的吃好,人對食物的需求應該加以限制,否則就是浪費和奢侈。在這個限度內人的慾望是合理的,其它的慾望也是如此。社會地也應保證人的正當慾望的滿足。
我們看到,人類精神的*更容易發生在擁有物質財富的上層社會,下層平民社會反而比較純樸,下層大眾較少受物質的影響,保持了人的精神和生命力。但是在工業社會里,下層社會也越來越受到腐蝕,物質成了衡量人的標準,人的精神被拋在角落裡。
人的精神與人擁有的知識沒有多大的關係。人的知識只是使人更聰明,人的精神需要培養德性。大學生的精神並不比小學生的精神高多少,老師的精神並不比學生的精神高多少,他們之間的差距只是知識多少的差距而已。
人的自然本性是走下坡路,追求速度的*;人的精神是攀登高峰,追求崇高的喜悅。人的自然本性是向下,人的精神是向上。向下是人的自然本性,像流水一樣;向上是人的精神,像聖火一樣。魯迅就是高舉聖火的人。
第八章 生命 第三十六節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