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
1957年,全國開始6年之久的美學大討論。朱光潛積極投入到這場原本起自對他過去的美學思想“批判”的論爭,既不隱瞞或迴避自己過去的美學觀點,也不輕易接納他認為不正確的批判,客觀上他帶動了大家不斷前進,促進了美學研究空前普遍地蓬勃發展。這次討論發表的文章輯成6冊《美學問題討論集》、朱光潛發表的論爭文章另輯成《美學批判論文集》,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這次討論促使朱光潛認真鑽研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年近60歲時,他還擠出時間攻讀俄文,並達到能閱讀和翻譯的程度。他曾精選幾本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來摸索,譯文看不懂時就對照英、法、德、俄4種文字的版本去琢磨原文的準確含義,對中譯文的錯誤或欠妥處作了筆記,後寫了“建議的校改譯文”。同時他驚訝地發現不少參加美學論爭的人並未弄通馬克思主義,由於資料的貧乏,對哲學史、心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之類與美學密切相關的科學,有時甚至缺乏常識。因此他立志翻譯一些重要資料,此後20多年他陸續譯出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萊辛的《拉奧孔》、袁克曼輯的《歌德談話錄》、黑格爾的《美學》3卷、維柯的《新科學》等。
1962年,朱光潛受邀到中央黨校講授美學史。同年文科教材會議決定大專院校文科逐步開設美學課,並指定他編寫教材。1963年,《西方美學史》這部傾注他多年研究成果、全面系統闡述西方美學思想發展的專著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它代表了迄今為止我國對西方美學研究的水平,推動了我國美學教育和研究工作。“文革”中,朱光潛被關進牛棚,儘管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從未動搖過對黨、對社會主義的信念以及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決心。他堅持鍛鍊身體,時刻準備重新拿起筆。“四人幫”垮臺後,他重振精神,老當益壯,積極翻譯名著、撰寫文稿、先後出版了《談美書簡》和《美學拾穗集》,還指導研究生,在學術研究和教育領域馳騁不懈,成就蜚然。1980年5月,在昆明召開的中華全國第一屆美學會議上,他被一致推選為中國美學會會長。
1984年夏朱光潛由於多年工作過於疲累,患疲勞綜合症,出現腦血栓。1986年3月6日,朱光潛在北京病逝,終年89歲。在他逝世的前3天,他神志稍許清醒,趁家人不防,竟艱難地沿梯獨自悄悄向樓上書房爬去,家人發現急來勸阻,他囁嚅地說,要趕在死前把《新科學》的註釋部分完成。朱光潛視野開闊,對中西文化都有很高的造詣。在他的700萬字的論著和譯著(已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全集,共20卷)中,對中國文化作了深入研究,對西方美學思想作了介紹和評論,融貫中西,創造了自己的美學理論,在我國美學教學和研究領域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在我國文學史和美學發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國近代繼王國維後的一代美學宗師,並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日本、聯邦德國、英國、荷蘭、法國、美國都有人研究他。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中國人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朱光潛一生當中總是在現實界中與黑暗作不懈地鬥爭,他總是努力用自己的意志征服現實界中的黑暗,盡心盡力,如果現實界中的黑暗勢力過於強大,他就從現實界中超脫出來,創造理想界,在理想界中發現美,在理想界中安置人生的歸宿。一旦有力量可以征服現實,他就又義不容辭地繼續奮鬥,直到生命的盡頭。
第三章 在矛盾中和諧地生活的現代作家 第九節 在文學理想中找到愛的沈從文
文學是沈從文一生的事業,也是沈從文的宗教,在文學裡沈從文得到了神性的莊嚴和人性的快樂。他曾說:文學是“一種美和愛的新的宗教,來煽起更年輕一輩做人的熱誠,激發其生命的抽象搜尋,對人類明日未來向上合理的一切設計,都能產生一種崇高莊嚴感情。國家民族的重造問題,方不至於成為具文,為空話。”顯然沈從文的文學理想不是個人感情的抒發,更想在文學中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即國家民族的重造,這也是沈從文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像魯迅一樣,沈從文也把文學當作改造國家民族的重要工具。不過魯迅是啟蒙主義者,而沈從文是守成主義者,魯迅把目光投向西方的現代,而沈從文把目光投向東方的傳統。魯迅的心理充滿了恨,而沈從文心理滿是愛,魯迅恨國民的劣根性,而沈從文愛國民的德性,魯迅重在揭示民族的痼疾,而沈從文重在發掘民族的光輝,他們目的相同,方法不同,走的是殊途同歸的道路。
沈從文說:“我活到這世界裡有所愛。美麗,清潔,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