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通俗報刊,圖個輕鬆。先生們沒完沒了地打撲克。太太們沒完沒了地打毛衣。凡此種種,雅俗同歸,都是在無聊中打發時間,以無聊的方式逃避無聊。

當然,會有少數幸運兒因了自身的性情,或外在的機緣,對旅途本身仍然懷著濃厚的興趣。一位詩人憑窗凝思,浮想聯嗣,筆下靈感如湧。一對妙齡男女隔座顧盼,兩情款洽,眉間秋波頻送。他們都樂在其中,不覺得旅途無聊。愈是心中老懸著一個遙遠目的地的旅客,愈不耐旅途的漫長,容易百無聊賴。由此可見,無聊生於目的與過程的分離,乃是一種對過程疏遠和隔膜的心境。孩子或者像孩子一樣單純的人,目的意識淡薄,沉浸在過程中,過程和目的渾然不分,他們能夠隨遇而安,即事起興,不易感到無聊。商人或者像商人一樣精明的人,有非常明確實際的目的,以此指導行動,規劃過程,目的與過程絲絲相扣,他們能夠聚精會神,分秒必爭,也不易感到無聊。怕就怕既失去了孩子的單純,又不肯學商人的精明,目的意識強烈卻並無明確實際的目的,有所追求但所求不是太縹緲就是太模糊。“我只是想要,但不知道究竟想要什麼。”這種心境是滋生無聊的溫床。心中瀰漫著一團空虛,無物可以填充。凡到手的一切都不是想要的,於是難免無聊了。

舍近逐遠似乎是我們人類的天性,大約正是目的意識在其中作祟。一座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如果出不去進不來,就感到無聊。這是達不到目的的無聊。一旦城裡的人到了城外,城外的人到了城裡,又覺得城外和城裡不過爾爾。這是目的達到後的無聊。於是,健忘的人(我們多半是健忘的)折騰往回跑,陷入又一輪迴圈。等到城裡城外都厭倦,是進是出都無所謂,更大的無聊就來臨了。這是沒有了目的的無聊。

超出生存以上的目的,大抵是想象力的產物。想象力需要為自己尋找一個落腳點,目的便是這落腳點。我們乘著想象力飛往遠方,疏遠了當下的現實。一旦想象中的目的實現,我們又會覺得它遠不如想象。最後,我們倦於追求一個目的了,但並不因此就心滿意足地降落到地面上來。我們乘著疲憊的想象力,心灰意懶地盤旋在這塊我們業已厭倦的大地上空,茫然四顧,無處棲身。

讓我們回到那趟名為“人生”的列車上來。假定我們各自懷著—個目的,相信列車終將把我們帶到心嚮往之的某地,為此我們忍受著旅途的無聊,這時列車的廣播突然響了,通知我們列車並非開往某地,非但不是開往某地,而且不開往任何地方,它根本就沒有一個目的地。試想一下,在此之後,不再有一個目的來支撐我們忍受旅途的無聊,其無聊更將如何?

然而,這正是我們或早或遲會悟到的人生真相。“天地者萬物之逆旅”,萬物之靈也只是萬物的一分子,逃不脫大自然安排的命運。人活一世,不過是到天地間走一趟罷了。人生的終點是死,死總不該是人生的目的。人生原本就是一趟沒有目的的旅行。

鑑於人生本無目的,只是過程,有的哲人就教導我們重視過程,不要在乎目的。如果真能像孩子那樣沉浸在過程中,當然可免除無聊。可惜的是,我們已非孩子,覺醒了的目的意識不容易迴歸混沌。萊辛說他重視追求真理的過程勝於重視真理本身,這話怕是出於一種無奈的心情,正因為過於重視真理,同時又過於清醒地看到真理並不存在,才不得已而返求諸過程。看破目的闕如而執著過程,這好比看破紅塵的人還俗,與過程早已隔了一道鴻溝,至多隻能做到貌合神離而已。

如此看來,無聊是人的宿命。無論我們期待一個目的,還是根本沒有目的可期待,我們都難逃此宿命。在沒有目的時,我們仍有目的意識。在無可期待時,我們仍茫茫然若有所待。我們有時會沉醉在過程中,但是不可能始終和過程打成一片。我們渴念過程背後的目的,或者省悟過程背後絕無目的時,我們都會對過程產生疏遠和隔膜之感。然而,我們又被粘滯在過程中,我們的生命僅是一過程而已。我們心不在焉而又身不由己,這種心境便是無聊。

1991.1

活著的滋味等的滋味

人生有許多時光是在等中度過的。有幹百種等,等有千百種滋味。等的滋味,最是一言難盡。

我不喜歡一切等。無論所等的是好事,壞事,好壞未卜之事,不好不壞之事,等總是無可奈何的。等的時候,一顆心懸著,這滋味不好受。

就算等的是幸福吧,等本身卻說不上幸福。想象中的幸福愈誘人,等的時光愈難捱。例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自是一件美事,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