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夷埠一二兵船”,未奉國主調遣,擅自粵洋遊弋,虛張聲勢”。這個結論是如何作出的呢?林則徐到了廣東,與英國人打過一些交道之後,還是瞭解了不少情報的。從史料上看,當時林則徐至少僱了四名翻譯為他翻譯英文書報,林本人也很重視這些情報,把情報整理編輯成冊,以供隨時閱讀參考。在對西方世界瞭解極其模糊的大清朝,作為一名天朝的封疆大吏,欽差大臣,能做到這些已經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了。
然而可惜的是,即使是瞭解情報最多、最詳細的林則徐,對於即將爆發的戰爭也是完全沒有預料到;相反,他從他了解的情報中倒得出了英國人不敢開戰,只是虛張聲勢,企圖進行軍事訛詐的結論。首先,林則徐從情報中已經大概瞭解了英國的地理位置、國家大小、軍隊和艦船數量等等情況,但是林則徐沒有親眼見識過英軍強大的近代軍事力量,僅從這些字面數字的比較上,很容易就得出了英國遠遠比不上大清朝強大的結論,這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在他看來英國距離大清達六萬裡之遠,如果英國人勞師遠征,主客之勢,眾寡之數實在過於懸殊。其次,從情報中林則徐瞭解到英國是以貿易為立國之本的,對華茶葉貿易利益尤大。因此他又認為,即使斷絕了英國鴉片貿易的利益,僅僅為了正當的貿易能夠繼續進行,英國也要慎重考慮,不會輕易開啟戰端。對於這一點應當注意的是,林則徐得出的這個結論是建立在他認為英國開戰必敗的基礎上的,他並沒有想到如果英國獲得了戰爭勝利,正當生意和鴉片生意都將獲得巨大利益。
在他看來,天朝在戰爭中會失敗是不可想象的。再次,他注意到了情報中介紹的一些英國人士反對鴉片貿易的聲音,並且對英國女王要求商人們遵守中國法律的規定格外重視,甚至在給道光帝的奏摺中都有所談及。據此他認為,鴉片貿易不過是一些不法商人勾結英國駐印度等地的地方官員所做的非法勾當,並非英國的官方意思。而他根本就無法想象,英國社會的民主與法治導致了上述情況的產生,而這些情報所反映的事實並不影響英國議會和政府做出對華用兵的決策。最後,他還分析過在華的英國鴉片商人的背景,認為這些人都是一些散商,並無影響政府決策的能力。他還提醒道光帝說,義律此人常年在華,對大清的局勢頗為了解,算得上是個中國通,他聽說有“邊釁”之論,就藉此訛詐,希望道光帝不要上當。在給其密友廣東巡撫怡良的信中,林甚至對義律的強硬態度表示出無法理解,認為“然替義律設想,總無出路,不知因何尚不回頭”?這就是在電影中憂國憂民一臉正氣的林則徐!然而他已經是在當時的大清朝對英國最瞭解的一個人了!就在這樣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大清朝遭遇了鴉片戰爭。
開戰:彷彿見到外星人(1)
面對科技比自己發達很多倍的外星人,人類簡直不堪一擊。但是最終憑藉著孤膽英雄的神勇,人類最終還是戰勝了強大的對手,保護住了自己的家園。這是典型的好萊塢式情節。
可惜,電影裡的美好終究是一種虛幻,現實是殘酷的。大清朝的將士們再英勇,也無力扭轉整個戰局。
戰爭的整個過程頗為複雜,難以一一詳述,在此只選擇幾處重點談談,以助於瞭解當時的真實情形。正式的戰爭始於1840年7月5日的定海之戰,然而實際上在此之前,雙方已經開始動用武力。1839年6月虎門銷煙後,局勢愈演愈烈,雙方圍繞著英國商人具結保證不再走私鴉片、英國水手將中國村民毆傷致死和續繳新近到來的鴉片等問題先後發生多次外交對抗。1839年9月4日,義律到九龍要求中國官員供應食物,被拒絕後下令開炮,此為雙方對抗訴諸武力之始。
由此至戰爭正式打響,共九個多月時間裡,據林則徐的奏摺中稱廣東沿海共發生戰事七起,但由於當時作為天朝官員的林則徐並沒有近代外交知識,他是把清軍扣查鴉片船等並非兩國交戰的事件也算了進去,再加上還有誤燒西班牙商船的事情發生,所以所謂的七起戰事實際上僅有兩起是中英雙方國家武力的對抗,一次是9月4日的九龍之戰,一次是11月3日的穿鼻之戰。九龍之戰時,英國遠征軍還在從地球另一邊長途跋涉到中國的路上,此時義律手下正式軍艦僅有印度總督應其邀請派來的窩拉疑號一艘,其餘均為裝載了火炮的商船。當日義律和窩拉疑號艦長士密率三艘小船到九龍索要食物,未達到目的後士密下令開炮,雙方交火後英方增援,但窩拉疑號因為風停無法靠近參戰,英方增援船隻均為火力不濟的商船;清軍則是以海岸炮臺為依託,水師三艘師船作戰,將士奮勇,最後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