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訪問 m。
………
¤╭⌒╮ ╭⌒╮歡迎光臨
╱◥██◣ ╭╭ ⌒
︱田︱田田| ╰……
╬╬╬╬╬╬╬╬╬╬╬╬╬╬╬版 權 歸 原 作 者
【蓮動下漁舟】整理
附:【】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
《八月之光》作者:[美]威廉·福克納/譯者:藍仁哲
內容簡介:
《八月之光》是福克納的代表作之一。在作家營造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中佔有重要位置。
故事主要分兩條線索,一條的講是克里斯默斯,他從小被送進孤兒院,因為被懷疑是“黑白混血兒”而從此失去了“身份”,受到社會種種虐待,最終促使他殺死了最後相遇的白種情人而被白人處死。另一條講的是農村姑娘莉娜與情人相戀,懷孕後遭到遺棄,徒步來到傑弗生鎮尋找情人。
小說透過傑弗生鎮十天的社會生活的描述,揭示了幾個主要人特的一生極其三代家史,體現了人類“心靈深處的亙古至今的真實情感、愛情、同情,自豪、憐憫之心和犧牲精神”,表明了作家反對種族偏見和宗教偏見的態度。這部小說以多重敘事角度和情節結構聞名。作家對小說文字的無限可能性進行了前衛性的試驗。
作者簡介:
威廉·福克納(Willian Faulkner 1897~1962),美國小說家。出生於沒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加拿大空軍中服役,戰後曾在大學肄業一年,1925年後專門從事創作。他被西方文學界視作“現代的經典作家”。共寫了19部長篇小說和7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絕大多數故事發生在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被稱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這部世系主要寫該縣及傑弗遜鎮不同社會階層的若干家庭幾代人的故事。時間從獨立戰爭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場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現,實為一部多卷體的美國南方社會變遷的歷史。
其最著名的作品有描寫傑弗遜鎮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沒落及成員的精神狀態和生活遭遇的《喧譁與騷動》(又譯《聲音與瘋狂》1929);寫安斯·本德侖偕兒子運送妻子靈柩回傑弗遜安葬途中經歷種種磨難的《我彌留之際》(1930);寫孤兒裘·克里斯默斯在宗教和種族偏見的播弄、虐待下悲慘死去的《八月之光》(1932);寫一個有罪孽的莊園主塞德潘及其子女和莊園的毀滅性結局的《押沙龍,押沙龍!》(1936);寫新興資產階級弗萊姆·斯諾普斯的冷酷無情及其必然結局的《斯諾普斯三部曲》(《村子》1940,《小鎮》1957,《大宅》1959)等。
福克納194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
一
莉娜坐在路旁,望著馬車朝她爬上山來,暗自在想:“我從亞拉巴馬州到了這兒,真夠遠的。我一路上都是走著來的。好遠的一路啊。”她想著雖然我上路還不到一個月,可我已經到了密西西比州,這一次,離家可真夠遠的。打從十二歲起,我還沒離開多恩廠這麼遠過呢。
父母去世之前,她從未去過多恩廠,儘管一年裡她要去鎮上七八次,每次總是在星期六,坐著馬車,穿上郵購來的衣裙,一雙光腳丫子踏在馬車底板上,而鞋子卻用張紙包好放在座位旁邊。等馬車快進鎮子的時候她才穿上鞋。她長成個大姑娘後,總要叫父親把馬車停在鎮口,讓她下來步行。她不肯告訴父親為什麼她寧肯步行而不願坐在車上。他以為她喜歡平坦的大街和街邊的人行道。實際上,她認為這樣一來,看見她的人,她走路遇到的人,都會相信她也是個住在城鎮裡的人。
她十二歲那年,父母在同一個夏天去世,死在一個只有三間小房和一處公用廳堂的小木屋裡,死在一間點著蟲繞蛾飛的煤油燈的房裡,室內光禿禿的地板被光腳長年累月地踩踏,平滑光亮得像用舊的銀器。她是家裡活下來的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先是她母親去世,臨死時她說:“好好照顧你爹。”莉娜這樣做了。後來有一天,她父親說:“你去多恩廠跟麥金利過日子吧。收拾收拾東西,做好準備,他一來你就跟他走。”說完他便嚥了氣。她哥哥麥金利趕著馬車來了。下午他們便把父親埋在鄉村教堂後面的小樹林裡,用松木板立了塊墓碑。第二天早上,她和麥金利一道坐上馬車去多恩廠,從此離開了家鄉,雖然當時她可能還不知道這一走便永遠不會回來了。馬車是她哥哥借來的,他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