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1章 老本(三)

明清衙門中職務,分官、僚、吏。官為正職,僚為副職,皆有正兒八經的朝廷品級,稱“品官”。吏的地位則遠在其二者之下,無品級、“不入流”,由官僚自己“辟召”,嚴格而言其實算是在衙門辦事的百姓。即便吏員也有考評、升遷、罷黜制度,但涉及官僚機制、背景素質及工作性質等諸多方面,想轉吏為官,難度相當大。譬如萬曆年費縣吏員楊果受任費縣知縣,一時便“朝野譁然,輿論紛紛”,人皆以吏員不能擔任“正印官”為由大肆抨擊。

然而,有道是“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由朝廷統一任命的官僚雖然手握大權,可地方政務的運轉實質上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沒有官銜的“役夫”與“胥吏”。役夫是本地按照稅役法服役的差遣人員,多充更夫、捕快、獄卒等勞逸,地位猶低。胥吏好些,大多是謀不得出身的讀書人,行“刀筆之能”,故又稱“刀筆吏”。且若一人曾出為胥吏,則此人就會被永遠剝奪進士科考核的資格,入仕為官的路算被徹底卡死了,是以又有“一日為吏終身為吏”的說法。胥吏基本僱本地有經驗者充任,很多崗位缺少後繼,甚至有以耄耋年仍兢兢業業者,少數重要崗位由官員隨行帶來的幕僚充任。棗陽縣各衙門官僚死絕,無一倖免

,吏員則七七八八活下來大部分。這是一樁好處,意味著只要在幾個關鍵點位上安上人,整個縣的中樞依然可以一如既往,有條不紊地運轉起來。

縣中官僚職級雖不大,好歹都是朝廷命官,有朝綱律法為強背書,趙營擺佈他們,操作空間和彈性無疑小了許多。但胥吏就大為不同了,根基淺薄,只要不鬧出太大動靜,趙營的勢力鎮在那裡,威逼利誘的後顧之憂幾乎可忽略不計。

棗陽縣素由知縣、典吏主事,說得更確切些,乃是曾為典吏的褚犀地的一言堂。這樣更好辦,派一個頂替褚犀地的位置,接盤過來就行了。這個人選趙當世認為沒有比覃奇功更合適的了。較之起趙營中其他文武,覃奇功在忠路宣慰司時曾有過政治經歷,廣涉政軍,可謂“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的人才。遍觀趙營上下,綜合素質能出其右者微乎其微,把棗陽暫時交給他打理,趙當世是一百個放心。

棗陽縣內要規劃的事有很多,趙當世交給覃奇功的前期任務有三。一為收攏民心,安撫民眾,將因曹營荼毒而引發的恐慌動盪局面穩定下來。揭露祝允成、褚犀地之流的卑劣行徑,同時宣傳趙營以及趙當世本人的光偉正形象。二為整頓吏治,籠統而言便是“打擊異己,安插人手”。棗陽縣胥吏眾多,心思各異,確定願意與趙營合作者、剔除同床異夢者是重中之重。此外,褚家一倒,大量關鍵崗位空缺出來,趙營中也需及時安排自己人補進去。三為重新檢地,曹營帶來的兵災導致了縣中包括褚家在內許多大戶闔門被滅,無數膏腴良田頓成無主之地。這些地趙營當仁不讓,都要接手過去。除卻田地,其他魚、礦、鹽等產業也一併歸算在內。

此三項任務看似簡單,卻為後續趙營即將著手的一系列舉措打下基礎,內中細節之紛雜繁複,趙當世心知肚明,不一而足。這樣的重責,在趙當世看來,也只有覃奇功才有能力擔負。令趙當世欣慰的是,覃奇功將他的委任一口答應下來,毫無推辭,言語之間,更頗顯堅定自信。有他這份態度在,趙當世自無多慮。

第三件事,規劃新一輪的軍改。

歷經回營、曹營兩番苦戰,趙營雖然都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代價也不小。惠登相、景可勤、宋侯真、廉不信等軍官被捕被殺,職位空留,亟需替代,兵士或傷或亡近二千,亦要補充。另有王光恩等部新附,兵馬入戰兵入屯田兵都得調劃,更繳獲馬匹數千,軍資無計。此類種種,均非一日能夠捋清。趙當世百事纏身,決定將此番軍改的工作交付侯大貴、王來興、何可畏為主,昌則玉、穆公淳為顧問的小組主持,自己只參與一些重大決策。這是趙營成軍以來他首次沒有主持軍改全程,但憑著以往積累下來的經驗,趙當世對他們的能力與熱情還是抱有相當的信心。

以上三件事做完,尚存最後一事。九月初七,天剛破曉,僅在棗陽縣城住了一宿的趙當世便輕裝簡行,踏霧出城,驅馬趕往範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