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以後,更苦的日子在等著他們了。” 翁文灝苦笑著搖頭。
“昨天我還聽說,美國已經發電報請詠老到那邊去,怎麼不去美國?”
“我到美國幹什麼呢?世態炎涼,今天的美國對我們還看得 起?再說美國的做法固然有人叫好,但我可不一樣,我以為美國 的做法有商量。大家相信麼,臺灣其實已經是美國的人。”
“那麼說,詠老是臺灣也不打算去了。”
翁文灝不做回答,那神態已經說明一切。
蔣介石聽說翁文灝到了香港,派人動員他去臺灣,可翁不做答。
再一個是竺可楨,也是蔣介石的浙江同鄉。竺被稱為“中國 氣象學之父”,他在南京北極閣建成了當年最現代化的氣象臺, 自1930年起,這個氣象臺已透過無線電接收國內外氣象電報80 餘處,幵始繪製天氣圖,進行天氣預報和颱風警報,由此打破了 由外國人壟斷我國天氣預報的局面,最終實現了全國各項氣象業 務的統一化和標準化。在竺可楨的培養薰陶下,在此工作過的 40餘人後來全部成為中國院士。竺可楨還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1936年,浙江大學發生學潮,原校長郭任遠被逐,蔣介石為了 他家鄉這所大學的名牌地位,特聘竺可楨出任校長。竺可楨提出 三個條件:“校長有用人全權,不受國民黨干預;保證按時供給 經費;只當半年。”蔣介石答應了前兩條,卻不準竺離任。浙大 和他的校長名噪一時。
國民黨政權臨近垮臺之際,蔣介石要他去臺灣。 竺可楨想了個聲東擊西的辦法,說是“不走”,卻悄悄去了 上海。行前,1949年2月底,浙大的學生聽說竺校長六十壽辰 到了,自發地開展祝壽活動。他們為竺校長畫了一幅兩公尺高的 半身像。學生自治會還決定建立可楨圖書館,派出代表把這個決定告訴竺可楨。竺堅辭:“人尚健在,何必館為?”就在這一天, 學生們獻給他一面錦旗,上書“浙大保姆”四字。
竺可楨到上海後,不斷變化住地,先到化學家侯德榜之子處 住下,後又轉到楓林橋對面永利公司宿舍,再轉移至岳陽路中央 研究院宿舍。
蔣介石找不到竺可楨,震怒不已。知道竺可楨是在躲他。便 將蔣經國喚來,要他親自去上海一趟:“把我們需要的人,找一 批。”
原來,蔣介石從毛人鳳的報告中,得知已有不少名人“失蹤” 了。他估計這些人多半是被共產黨請去了,或者投奔共產黨 去了。考慮到今後的政治影響,他不能不羅致一些人才。
蔣經國答應後,驅車趕往上海的一家醫院。 “竺校長,我父親派我來轉達他的意思。”蔣經國詢問過竺的 病情後,開門見山地說。
“什麼意思?”竺可楨問。
“請你到臺灣去辦學校。”
“謝謝你父親的好意,我看不必去了。”
“為什麼不必去了呢?”
“大勢已去,在臺灣你們能維持多久?”竺可楨毫不隱瞞地說,“在哪都一樣,我看國家總要統一的,自古已然。”
蔣經國百事纏身,有些耐不住性子,但仍剋制住自己:“竺校長,時局決非如此,你還是到臺灣去辦大學吧,當教育部長也 行。你我知交,我是決不會對不起你的。”
竺可楨低頭想了想,好像是同意了,可話一出口,令蔣經國大為吃驚:“我看你也不必到臺灣去了,你留下來吧!”
將經國呼地站起來,他沒想到竺可楨會反過來勸他,生氣地說:“人各有志,你不願走,也不必勸我!”說完,拂袖而去。
5月2日,竺可楨上街買早點,看到《新聞報》上登了條消 息:“鈕永建與竺可楨飛臺灣”,不覺吃了一驚。5月3日杭州解 放,浙大師生對這條訊息又驚訝又疑惑。在知道了竺校長確實沒 有走的時候,才一個個露出笑顏。
5月25日晨,竺可楨聽說“國軍”退淨,就出外察看。在 永嘉路與衡山路見到了穿軍裝的解放軍數百名,席地而坐,秩序 極好,絕無擾民之事。他像許多善良的老知識分子一樣,一向怕“兵”,但現在他卻在日記中表達了他心中的企盼:“解放軍來, 人民如大旱之望雲霓。希望能苦幹到底不要如國民黨之腐敗。”
9 月,竺可楨應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10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竺可楨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據統計,1948年“北極閣院士大會”前評選出的81名院士, 留在新中國的有5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