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9部分

於國民黨和蘇聯在軍事或政治上合作的事,並不一定要進 入細節,它可以是很簡單的——理論上的,或者是假設性的。”

11月6日,魏景蒙回到臺北,先向蔣經國報告會晤經過; 並於第二天赴士林官邸向蔣介石報告。蔣介石看完記錄後,問:“對方的態度,是否誠懇?”

11月17日,蔣介石再次召見魏景蒙,想讓他與路易斯聯 系,說明臺灣的立場。但究竟是讓魏再跑一趟,還是打電話去,蔣介石也難以作決。

●3。蔣介石痛惜沒有與林彪建立內線

1971年9月13日,在中國大陸發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就是林彪出逃,摔死在大沙漠中。

毛澤東與林彪的分歧,在後來越來越多地反映出來。在國際方面,善於揣摩毛澤東心思的林彪也沒有號準脈。從1969年開始,蘇聯日益囂張的核戰爭威脅,美國在越南的戰爭升級,使毛 澤東迫切地感受到必須改變這種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兩害取其 輕。就在這時,美國總統尼克松作出了向中國表示緩和的一些姿 態。他指派美國駐華沙的大使斯托塞爾與中國臨時代辦雷陽進行 接觸。中國政府立即作出積極反應,雙方決定中、美大使級會 談。1970年3月,由於美國人侵柬埔寨,中、美大使級會談又 暫告停止。但大門的門縫並未關死,雙方都在試探、尋找更合適 的方式。毛澤東、尼克松這兩個東西半球的頂尖人物,思路的電 波已經開始串通。

林彪反對中、美緩和。當然,他沒有直接這樣做,而是透過 他支援另一種傾向予以表示。

中美關係能否緩和,關鍵在於越南問題能否解決。尼克松擔 任總統之後,採用各種戰爭手段都無法在越南取勝,開始試圖從 這個沒膝的泥潭中拔出腳來。他需要一個契機。毛澤東看到了這 一點。他意識到,透過談判可以給美國一個臺階下,促使美軍早 曰撤出越南。那麼,剩下的南越政權便遠不是越南北方的對手。 勝利可以提前到來。因此,他為越南領導人提的建議是:多采取 一些主力軍作戰,消滅美軍的有生力量,在尼克松的背上擊一猛 掌,推動他痛下撤軍的決心。

毛澤東在一次會見越南領導人范文同、武元甲時建議,要在 越南最南方金甌半島地區發展一些主力軍,“從打小勝仗到打較 大的勝仗,再到打大的勝仗”。他說:“單是打仗不搞政治活動, 我看也不行。”

林彪則不同,寫過《人民戰爭勝利萬歲》的他,在與越南領 導人幾次會談中,設計了一個戰略方計,簡言之,就是一個字 一一 “熬”。用游擊戰和美國人拖下去,既不進行正面主力作戰, 也不談判,十年、二十年地拖下去。

曾經集中多時研究過游擊戰的毛澤東,並不認為游擊戰是萬能的,它不是解決戰爭的最後手段。“九一三事件”之後,毛澤 東對越南領導人批判林彪說:“我們過去黨內意見也不統一。一派人(指林彪)就是勸你們把美國抓住不放,一個字,叫作 ‘熬’,就是隻能打游擊戰,不要打大仗。而我是勸你們要集中兵 力打大仗。你不打敗敵人,不打痛他,他是不那麼舒服的呀!不 是這樣,你們談判桌上得不了這樣的結果。”

“九一三事件”之前,毛澤東最後一次和林彪見面,是在1971年6月3日。羅馬尼亞共產黨總書記齊奧塞斯庫率領黨代表 團訪華。毛澤東、林彪、周恩來、康生等人在人民大會堂118室 與他們舉行了會談。林彪未穿軍裝,神色呆滯,一言不發。幾個 月來,他對廬山會議上被毛批判的錯誤一直頑固地拒絕檢查。

毛澤東和齊魯塞斯庫談到中國的教育時,緩緩地說:“有些 人口裡說是聽話的,但心裡是埋怨的。這就要時間,慢慢來。”

他的目光滑過林彪的臉,林彪好像沒有聽見,仍不言語。

毛澤東提高嗓門說:“赫魯曉夫叫做‘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列 主義’,我說,把赫魯曉夫請到北京大學講學,講他那‘創造性 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柯西金不幹,他說不好啊!”

除了外賓,在座的人誰都知道,“天才地、創造性地、全面 地”發展馬列主義,是林彪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發明”,是 他作為毛的接班人的資本。毛澤東把它與赫魯曉夫聯絡起來,不 僅林彪,就是在座的人都知道事情嚴重。

林彪當然知道毛澤東“放風”的習慣,其後如何,林彪越想 越是可怕。

沒等接見結束,林彪就離開了118房間,他獨自一人坐到門 外大廳西北角的一張椅子上。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