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來於1955年3月在人大常委會上首次提出,中 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采取和平的方式解決祖國統一問題。 這一主張標誌中共對臺政策的重大調整。

1955年4月,周恩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赴印尼參加由29個亞非國家參加的萬隆會議。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指示周恩來:“可相機提出在美國撤退臺灣和臺灣海峽的武裝力量的前提下和平解放臺灣的可能。”

會議期間,周恩來同參加會議的印、緬等七國代表團團長舉 行會談,討論緩和遠東局勢,特別是緩和臺灣地區緊張局勢問 題。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周恩來嚴正指出:臺灣問題是中國內 政,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是美國造成的。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 府談判緩和臺灣地區緊張局勢的問題,但任何談判都絲毫不影響 中國人民行使自己的主權——解放臺灣的行動。並表明我國解放 臺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方式與和平方式。中國人民願意 在儘可能的條件下爭取和平解放臺灣。

此次會談後,周恩來接受了美國《民族》週刊記者訪問,表 示:“為了緩和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中國提議和美國坐下來談 判解決這個問題。”

中國政府的態度博得了國際輿論的好評,同時也使美國政府 作出了迅速反應。4月26日,杜勒斯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願 意同中共舉行雙邊會談。後經英國穿針引線,開始了中美大使級 會談。會談雖然沒有在臺灣等問題上取得實質性進展,但對緩和 臺灣地區緊張形勢,促成中美雙方的相互瞭解起了積極的作用。

中美大使在日內瓦會談,蔣介石極為不安。

有一次,他在接見美國合眾通訊社社長時,說道: “本人坦白認為:自由世界在亞洲冷戰中,正遭遇失敗。很 不幸的,至少在亞洲,自由世界的外交已造成一種支援與鼓勵中 立主義的印象。……今日所謂中立主義,一方面使共產集團之收 獲益臻鞏固,而另一方面使俄共政治經濟的邪惡勢力之滲透發 展,較前更為容易。而其最大作用,就是可使自由亞洲人民對於 西方國家對共產主義所持之最後意向究竟如何,更感惶惑。故在 亞洲贏得冷戰之主要措施,為美國應有一堅定反共政策之表示。”

蔣介石的話既表示了他對亞洲一些國家的不滿,也表示了他 對美國反共政策不堅定的不滿。蔣介石敢怒敢言,卻不敢造次, 不管怎樣,臺灣小朝廷還得靠美國活著。而要讓美國去跟一個已 有八億人的共和國作戰,美國也就不稱其為美國了,它是寧做警 察,不當士兵的,更不會讓戰火燒到它的後院。

美國就這樣撐著,蔣介石也就這樣忍著。

海峽這邊的共產黨人,特別是毛澤東卻從不肯等閒。要麼 打,不打那就談,僵持不是毛澤東的性格。

1956年上半年,中共對臺灣的國民黨,發動了新中國成立 以來第一次巨大的和平攻勢,頻頻向臺灣發出了和談資訊。1956年1月,毛澤東、周恩來宣佈:“國共已經合作了兩次,我們還 準備進行第三次合作。”1月25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

“臺灣那裡的一堆人,他們如果是站在愛國主義立場,如果願意來,不管個別的也好,集體的也好,我們都要歡迎他們,為 我們的共同目標奮鬥。”

不久之後的1月30日,周恩來代表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在政 協二屆二次會議上正式宣佈了對臺灣問題的方針、政策,指出:“凡是願意走和平道路的,不管任何人,也不管他們過去犯過什 麼罪過,中國人民都將寬大對待,不咎既往;凡是在和平解放臺 灣這個行動中立了功的,中國人民都將按照立功大小給予應得的 獎勵。”

4月,毛澤東又提出“和為貴”、“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後, 以誠相見,來去自由”的主張。

同年6月,周恩來在全國人大會議上闡述了毛澤東的上述思 想,指出:

“我們願意同臺灣當局協商和平解放臺灣的具體步驟和條件, 並且希望臺灣當局在他們認為適當的時機,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 其他適當地點,同我們開始這種商談。”

9月30日,來中國參加國慶活動的印尼總統蘇加諾,與毛 澤東就恢復中國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問題,進行了長談,在談話最 後,毛澤東表示:“對付美國人是要有一點辦法的,要有兩條, 一條不行。第一是堅持鬥爭,每天都要叫,這是你的辦法。第二 是不要著急,這一條是不登報的。我們同蔣介石也是這樣微妙的 關係。我們要同他恢復友好和合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