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 親手將中共的信交給了蔣介石,並將與章士釗的會談向蔣介石作 了報告。蔣介石聽後,再展開中共的信件,反覆看了幾通,長時 間沉默無語,沒有作任何表示。許孝炎只好默默退出。
●4。蔣介石派往大陸的和談密使擱淺在香港
蔣介石像是面對著一副擺滿了黑白子的圍棋,長考了近一年,才下了決心,要往北京投下一顆棋子。
1957年年初,蔣介石將許孝炎召回臺北,在“總統府”密談了很長時間。
蔣介石先遞給許孝炎一本本年1月號的香港刊物,上面有篇署名“衣爵”的文章,題為《解決中國問題之途徑》,已被蔣介石用紅藍鉛筆劃了許多道,有的地方還狠狠地打了;1個問號。
許孝炎接過雜誌,粗略一看,文中有叫蔣介石退休的字樣,便細看起來,文中寫道:只要胡適先生登高一呼,提出請蔣退休的要求,“海外華僑必定群起響應,臺灣同盟及三軍人員受外來的鼓勵,必定有所表示,美國友人對於中國人民的一致要求蔣介 石退休的運動,勢必重視。”
許孝炎表態說:“太不像話!竟然如此放肆。香港那個地方就是太自由。我離開香港的時候,還沒有看到這份東西。”
蔣介石聽到了安慰話,心情比較平靜:“你回去查一查,是不是我們這裡那夥《自由世界》雜誌的人化名去香港造輿論。”
許孝炎答應:“我一定照辦,儘快搞清楚。”
蔣介石轉入正題:“今天找你來還不是為這件事的。”蔣介石咂巴著嘴,講得很慢:“基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原因, 針對中共發動的和平統一攻勢,決定派人往北平一行,實際瞭解一下中共的真正意圖。至於人選,不擬自臺灣派出,而在海外選 擇。”他讓許孝炎推薦人選。
許孝炎本無準備,說要想一想。考慮再三,他提出三個人,他們是:曾任“立法院院長”的童冠賢、秘書長陳克文,現任 “立法委員”的宋宜山。
“你認為三人中誰最為適宜?”蔣介石繼續發問。
“宋宜山更合適一些。”許孝炎講了幾條理由:第一,宋宜山對國民黨的忠貞,已經經過長期考驗,是蔣介石的黃埔學生,自南京中央黨校畢業後,派往英國留學,歸國後 一直在中央黨部工作,南京撤退前夕,尚出任中央組織部人事處 長。第二,宋當時為臺灣“立法委員”、國民黨候補中央委員, 身份比較靈活,官式意味較輕,蔣介石曾表示不願派一個官式身 份過重的人前往。第三,宋的兄弟宋希濂為國民黨名將,當時正 關在大陸的戰犯管理所改造。萬一宋的大陸之行被人發現,可以 說是探親。第四,宋為湖南人,而當時中共重要領導人毛澤東、 劉少奇,擔任中共統戰部長的李維漢,以及中共派往香港活動的 章士釗,都是湖南人,便於以同鄉名義接觸,對話比較方便些。
蔣介石同意這樣的分析,遂決定派宋宜山前往。
宋宜山自覺身負重任,極想將此事辦成。經過認真準備後,於1957年4月成行,自香港,經廣州乘火車到達北京。事先得到訊息的章士釗約上唐生智的弟弟唐生明到車站迎接。賓主到了 新僑飯店,安頓下來後,唐生明告訴宋宜山:“這兩天,周恩來總理要請你吃一頓飯。”
宋宜山雖說是公事,卻難斷血緣之情,他試探地問唐生明:“我想探望一下胞弟希濂,不知……”
唐生明是個直性子,馬上說:“我看可以。”但轉念一想,又說:“吃飯的時候,你可以跟周總理提出來。”
第三天,周恩來總理在北京有名的飯店東興樓宴請宋宜山並與他進行了親切的談話:“宋先生,歡迎你到北京來,我恃地讓 生明兄來接待,他和你是老鄉,前幾年在香港又見過面,他跟你 做朋友的歷史已經不短了。”
宋宜山說:“抗戰時期,生明兄忍受了誤會與委屈,執行‘特殊任務’打到汪精衛漢奸政府裡去,為國家與民族做了許多 工作,不但蔣先生與國人讚賞,連我也十分敬仰。”
周恩來笑道:“我們共產黨人也忘不了他。1927年大革命受 挫,我們黨處於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生明兄的同情與支援。我 們舉行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得到了他給予槍支、彈藥和物資的 支援,一些傷員也得到他的營救和保護。”
宋宜山第一次聽說唐生明的這些舊事,流露出一些驚奇: “生明兄的經歷真是豐富多彩。”
周恩來對宋宜山說:“宋先生,如果我沒有記錯,今年該是 你希濂老弟50歲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