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彩虹聳立在大地之上。她知道,那揹著硬殼各自在這腐爛的世界爬行的下賤的人們都仍然活著,知道這拱立在他們的鮮血之上的彩虹將會在他們的精神中獲得生命,知道他們將會拋棄他們的趨於分解的堅硬的外殼,而那新的、潔淨的、赤裸的身體將會在一種新的嫩芽中重新生長出來,這新的生命將會在自天而降的清新的光明和風雨之中得到培育。在那彩虹之中,她看到了大地的新的結構,看到那脆弱的腐敗的房屋和工廠全被一掃而光,看到這個世界將以真理作為它的活的支架重新建立起來,巍然屹立在蒼穹之下。
譯本序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現代英國傑出的小說家、詩人、散文家和評論家。他於1885年9月11日生於諾丁漢郡一個煤礦工人的家庭。中學畢業後,在諾丁漢大學受過兩年師範教育,當過工人、會計、僱員和中小學教師。1912年開始專門從事寫作,以後長期旅居國外,到過德國、義大利等其他歐洲國家以及澳洲和美洲。1930年3月2日,因肺病客死於法國尼斯的旺斯鎮。在短暫的一生中,勞倫斯共寫出長篇小說十一部,中、短篇小說七十二篇(內有五篇為未完成稿),此外還有詩歌、散文、劇本、遊記、評論等多種,並留下了大量的書信。在他的卷帙浩繁的作品中,最能代表他的藝術觀點和創作技巧的是他的小說。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為《白孔雀》(1911),成名作為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兒子和情人》(1913);重要的長篇小說還有《虹》(1915)、《戀愛中的女人》(1920)、《羽蛇》(1926)等;他在病中創作的長篇小說《查泰萊夫人的情人》(1928),由於某些性生活的描寫,曾受到抨擊和查禁。中、短篇小說集有《普魯士軍官》(1914)、《三中篇》(1923)、《騎馬出走的女人》(1928)等。他的一部湮沒了半個世紀的長篇小說《努恩先生》(寫於1920—1921),經過整理,亦於1984年出版。此外,還有詩集《愛情詩》(1913)、《愛神》(1916)、《鳥·獸·花》(1923)、《三色紫羅蘭》(1929)及劇本《大衛》(1926)、《一個礦工的星期五晚上》(1934)等多種。
勞倫斯的作品多以自己家鄉的礦區生活和農村生活為素材,並以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英國病態社會和病態心理細緻的刻畫著稱。在他的作品中,充分表達了他的哲學思想,體現了他的倫理觀和社會觀。他認為原始的本能是決定人的行為的最重要的東西,要想把人從資本主義的虛偽道德和物質壓迫中解放出來,從社會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就要解放被壓制的原始本性———主要是性愛,還包括受壓抑的潛意識———他所要求的是這些天生本性的自由和靈與肉的和諧,即以解放人的原始本性,來對抗工業化文明對人的物化、異化,求得人性的復歸。勞倫斯作品的基本主題是:反對工業化文明對人的本性的摧殘和扭曲,主張人應該在大自然中無拘無束地按本性生活,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由於他的某些作品以犀利的筆鋒揭露資本主義文明的罪惡時,又雜有以弗洛伊德觀點描寫男女情愛的內容,因此在評論界曾褒貶不一,頗多爭議。勞倫斯的小說以描寫人物感情與心理上的衝突為特色,注重對人物的心理分析,被認為是現代心理小說的開創者之一。而且他的創作既有對傳統的繼承,又有重大的開拓創新,使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有所交融。這一切,對當代西方小說均具有深遠的影響。
《虹》是勞倫斯小說中最長的一部,它仍以勞倫斯家鄉的礦區生活和農村生活為背景,透過居住在德比郡和諾丁漢郡交界處科西澤村農莊主布蘭文一家三代人的經歷和變化,透視了英國社會從前期資本主義向資本主義大工業社會過渡的情景。布蘭文家世代居住的沼澤農場原本寧靜、安謐,充滿田園氣息,可是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在他們村子的附近開掘了一條運河,鐵路也隨之在不遠處透過,鄰近的伊爾克斯頓等地還開辦了煤礦,出現了煤礦村。此時,老農莊主的小兒子湯姆接管了這份家業。他是個典型的英格蘭自耕農,娶了個帶著女兒的波蘭寡婦,但由於文化和心理上的差異,他們之間的感情並不和睦,湯姆對繼女安娜倒是寵愛有加。安娜長大後,和湯姆的侄子花邊設計師威廉結婚。婚後的家庭生活同樣也不美滿,再次出現了心靈上的扭曲和不和諧。他們的大女兒厄休拉是本書後半部分的主人公,由於受家庭影響,她成長為一個任性自負、桀驁不馴的姑娘,並和一個波蘭流亡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