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醉翁亭記》就是他寫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多好的文章呀 !”
發現兒子對讀過的文章記得這樣熟,文儀很高興,就又講起歐陽修的事 :“歐陽文忠公反對宋朝初年的浮靡文風,大力提倡古文,他‘文章名冠天下’,‘風節自恃’,蘇軾讚揚他‘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
聽著父親的講述,天祥心中更增添了崇敬之情。
在第二幅畫像前,文天祥立住了。這是位英雄,濃眉大眼,目光炯炯有神,非常威武。他懷著敬佩的心情聽父親講解著:
“這是楊忠襄公,也就是楊邦禕,他是本朝南渡文天祥傳 ?9?初期的忠臣。一百多年前,金國統治者佔領河北和中原後,又進犯江南,妄圖消滅宋朝。金元帥完顏宗弼,也就是金兀朮, 率兵侵佔了建康(南京)。楊邦禕當時正在那裡任通判官,他被俘了。為表示不肯降金的決心,他咬破手指,用鮮血在衣襟上寫下‘寧作趙氏(宋朝皇帝姓趙)鬼,不為他邦臣’十個大字。金兀朮以高官利誘他,他拒絕了;以死亡威脅他,他毫不畏懼。面對金人,他用頭觸柱基,血流滿面,高聲大罵,只求速死。金兀朮大怒,便殺害了他,並且殘忍地劈開他的胸膛,挖出他的心……”
聽到這裡,文天祥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他咬緊牙關,默默地思索著。
父親又將天祥領到了第三幅畫像前, 對他說 :“這位是胡忠簡公,也就是胡銓,同楊邦禕生活的年代差不多。當時奸臣秦檜做宰相,慫恿高宗皇帝殺岳飛,並同金國訂立喪權辱國的和約。這時,胡銓竭力反對,上書皇帝,要求皇帝斬下秦檜、孫近、王倫等三個奸臣的頭。這篇奏章深得人心,卻觸怒了高宗和秦檜,他們把胡銓貶官到偏遠地方,直到20多年後孝宗即位,才把他召回。為了國家安危,他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多麼讓人欽佩啊!”
“胡忠簡公真是了不起 !”文天祥從心底發出讚歎。
文天祥傳 ?10?
幾位名臣、志士的事蹟,深深地打動了文天祥,在學館大殿裡,他向父親說 :“長大以後,我也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要為國家幹出一番事業來,如果我死後不能同他們那樣受人祭祀,那就不是大丈夫 !”
“說得好 !” 父親熱情地稱讚他,“人總是要死的,能為國家出力,能保持大節,就死得有價值,人們就會尊重他,永遠懷念他 。”
回家的路上,父子倆就人生價值的問題討論個不停。
“你怎樣才能成為他們那樣的人呢?”父親試探地問。
“好好讀書,長學問;練武藝,強身體。等我長大了,天下太平,我便輔佐君王治理國家,使百姓安居樂業;如果遇上戰亂,我就要領兵殺敵,保家衛國,絕不失大節 。”
父親對他乾脆利落的回答相當的滿意,並且語重心長地鼓勵天祥長大後精忠報效國家。
從學館回來以後,文天祥好像更懂事了,鄉賢的畫像總浮現在他眼前,他立志要向那些志士學習,一生有所作為。
也許就是從8歲瞻仰鄉賢像後,他才真正開始發奮圖強的。
文天祥傳 ?11?
第二章 京城殿試中狀元
寶□三年(1255年)冬天,文儀帶著天祥兄弟二人曉行夜宿,前往京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參加進士科舉考試。
這一年來,父親文儀的身體欠佳,臨行前,人們勸他不要陪兒子去考試了,但他執意要前往,並且說:“我花費了20年的心血,要親自看看它的效果 。”這些天來,儘管寒風襲人,但他仍精神矍鑠。早晨他招呼兒子趕路,晚上他又忙著找客店,備茶飯,一心要兒子吃好睡好,好精力充沛地參加考試。
這年文天祥整20歲。兩年前他在鄉試中考了第一,今年初又到白鷺洲書院跟博學多才的歐陽守道先生學習了半年多時間,他以聰明好學贏得了歐陽先生的悉心指教。後來又參加了郡裡的考試,他和弟弟文璧一同中了貢士。他知道,中了貢士只是取得了進京城應考的資格,在京城要參加禮部主持的省試,及格以後再參加殿試,在集英殿根據題目,寫出對策文章,由皇帝親自閱卷,才能決定是否考取進士,因此,京城的兩場考試是最重要的。天祥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把自己的水平發揮出來,不辜負父母和鄉親們的一片心意。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