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類人,這種人自己虧心事做多了,心裡有鬼,他不敢提戒律,一提戒律,就覺得自己一身都是罪過。但在表面上又不好意思說,說了難為情,因此一談到戒律,就說善惡果報之事渺茫,不足憑信。這個論調與前面不太一樣,但意思是一樣的,都是不能夠接受,不肯斷惡修善。這都是護短,自己有毛病、有短處,而不知悔改。祖師給我們講,除了這兩種人——不是狂,就是愚——之外,有誰不信受呢?那一個人不相信因果報應呢?

“人惟苦不知愧恥耳,知愧便不敢遂過,知恥便不敢因循。有愧恥心,即為其人入道因緣。”尤注在此說的“愧恥心”,就是佛法講的“慚愧”。有慚愧心的人,就有入道的因緣。換句話說,不知道慚愧的人,入道就很難。至於因果問題,下文引夢東禪師的兩句話,說得非常之好。

故夢東雲。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

夢東禪師(即徹悟禪師)此言,是說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上根利智),他絕對不會不相信因果報應的。中下根性者,能夠深信因果報應,他將來一定能明白心性之學,與上上根相同。換句話說,他也能明心見性,也能成佛作祖。印祖引用夢東禪師這兩句話,非常的重要。實際上就是祖師開導我們,學大乘佛法的人,乃至於到佛法的最上乘,也不能離開“因果”。

‘善談心性者’,這是指禪宗的大德,所謂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這在大乘法裡是最上乘者。禪師說這一句話,並不是沒有依據,我們在《藏經》裡面可以考察得到。凡是真善知識,絕對不會背棄因果的。我們以近代虛雲老和尚來說,有不少同修看過虛雲老和尚的《法匯》。但是老和尚在圓寂前的兩、三年,也就是最後的遺教——《方便開示錄》,自始至終都是教我們注重因果的道理,唸佛求生淨土。

尤注說:“夢東禪師為前清乾嘉間法門第一人。”乾嘉是指乾隆、嘉慶年代。‘法門中第一人’,這是推崇他,在當時佛法裡是一代的高僧。他本來是禪宗的祖師、禪宗的大德,他以禪宗祖師的身分,大力的弘揚淨土。因為淨土法門才是真正的三根普被、利鈍兼收。尤注說:夢東禪師“晚年退修直隸懷柔縣紅螺山資福寺。蓮風大扇,遐邇(遠近)向化,道俗歸心。迄今淨因廣植,法門中鹹推紅螺寺為中國黃河以北第一念佛道場。有《徹悟禪師語錄》刊行於世,言言金石,字字牟尼。今日方便攝心之化,流佈益廣,師之宏法功德無有限量矣。”徹悟(夢東)禪師也是淨宗的一代祖師,對於淨宗確實貢獻很大。北方之有唸佛法門,是他老人家一個人提倡弘揚,猶如晚近印光大師在蘇州靈巖山的道場一樣。

他這兩句話——‘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非常有名。尤注說:“過去所造為因,現在所受為果。現在所造為因,未來所受為果。”這是告訴我們因果通三世,故菩薩畏之。尤注說:“苦樂因果皆由自心之所感,十方三際一切事相,無一不發生於瞥爾妄動之生滅心中,亦無一不消除於本來清淨之真如心中。一毫端上納盡華藏世界,事相無量,無一而非因果;無量因果,無一不出之於心性,心性不易見,即可借因果以見之。”

這是將因果與心性的道理,講到了極處。心性是講“體”,而因果是講“相”與“用”。在《十四講表》裡說的是體、相、用。所謂體,就是講心性,心性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本體;因與果,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相、用。這個關係怎麼能分開呢?如果真正懂得其中的關係,就曉得心性與因果是一而二,二而一,一體之兩面。

修持若是偏重在心性上,不談因果,不理會因果,則心性的道理也不能透徹,這是必然的,因為理與事是分不開的。如果我們真正要在理性上通達,事相上絕不能捨棄。這一句話是對上根利智的人講的,下面一句合起來看,則是三根普被。我們沒有那麼高的天分——頓悟明白心性的道理確實不容易——,但是我們從事相上下手,可以說人人皆有分。我們都讀過《彌陀經》,《彌陀經》的極則就是說心性的道理;但是帶業往生的事相,完全是因果感應。阿彌陀佛在因中發的願是“因”,現在修成極樂世界是“果”。我們現在深信淨土法門,發願求生是“因”;將來報身盡了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往生是“果”。諸位必須要深信這個法門,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才能獲得。

深信因果將來一定可以明心見性。只要往生極樂世界,縱然是下品下生,也能證得圓滿佛果。經上說往生極樂世界,就證得三不退,就是經上講的一生補處菩薩,這豈不是人人都有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