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硯。歙硯出自龍華,在龍華山古玩城找到的機率自然要大一點。
傅清揚曾經在朋友家裡看到過一方歙硯,結果就喜歡上了。可惜,一直未能找到一方屬於自己的歙硯。傅清揚身為古玩鑑賞家,自然對歙硯很有了解。歙硯因產於歙州而得名。以婺源龍尾山下溪澗中的石材所制最優,故歙硯又稱龍尾硯。唐開元年間已有生產,南唐時形成一定規模。歙硯石具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嗀裡,金聲而玉德”等優點。按天然紋樣可分為:眉子、羅紋、金星、金暈、魚子、玉帶等石品。
羅紋硯中,以紋理細密的古犀羅紋、魚子羅紋和暗細羅紋為最佳。歙硯因其石紋各異而擁有不少雅稱,如金星硯,硯石中灑布金黃色點,黑地黃星,宛若夜幕繁星;羅紋硯,藍黑細線似羅紋,細的如盤發,粗的似卷帶,起波的靈動,像卵石見扁見圓;蛾眉硯,臥蠶、柳葉都似眉,長的長,短的短,有的還成雙成對,恰似臉上掛雙眉。另外還有魚子紋、瓜子紋、棗心紋、運算元紋、松紋、豆斑紋、角浪紋等,雕硯名家們一般都會因材琢硯。讓紋彩儘量展現出自然純樸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輝映。儘管羅紋歇硯實用價值很高,但名氣並不是最大。歙硯中名氣最大的是金星硯。從唐代開採歇石以來,金星硯的名氣一直高居首位,被人們認為是歙硯的代表。金星硯硬度高,堅潤耐磨,且越磨越亮,沖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硯中之上等佳品。
歙硯為華夏四大名硯之一。是硯史上與端硯齊名的珍品。龍尾山高二百仞週三十里,幽谷謀潭,草木蔥貧,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硯山”之譽。從《婺源縣誌》上看,產石之佳者,不盡在龍尾山,尚有驢濟。洗泥坑、洞靈巖等處。統稱歙石,或婺源石。當時婺源歸歙州管轄,宋代徽宗年間改歙州為徽州,歙硯出名在徽州之前。故有徽墨之稱沒有徽硯之名。歙硯石質堅韌、潤密,紋理美麗。敲擊時有清越金屬聲,貯水不耗。歷寒不冰,呵氣可研,發墨如油,不傷毫,雕刻精細,渾樸大方。歙硯雕刻經過歷代硯雕名家的辛勤耕耘也取得了很大發展,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湧現出許多名家高手,並形成了多種流派。雕刻技法和設計繼承傳統之精華,又棄其俗氣、匠氣,使這項傳統工藝更具收藏價值。可惜,現在的歙硯材料非常稀少,因此,歙硯的價值也就自然而然變得很高了。
由於歙硯石包青瑩,紋理縝密,堅潤如玉,磨墨無聲,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愛,故在歙州設定了硯務,並把觀工高手李少微招為硯務官;專理制硯事宜。南唐後主李煜稱澄心堂紙、李廷墨、龍尾棗心現為天下之冠,使歙硯聲名益振。五代末,江南戰亂,硯坑淹沒,制硯業日趨衰落。直到宋朝景年間,校理錢芝到歙縣任職,遣人找到了被淹沒的硯坑,便採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復出,制硯業重又興起。以後嘉右年間,再次徵民工開掘。於是,精品歙硯又一次呈現繁榮景象,精品不斷問世,並湧現出以周全為代表的一批雕硯高手。在此期間,一些論述領硯的專著,如《歙州硯譜》、《歙硯說》、《歙石辨》也相繼刊印。如今,在安州省博物館內,尚儲存著一批解放後出土的宋代歙硯,其石質堅潤細密,雕琢古樸雅潔,了無繁縟之飾,看後令人爽心悅目。
歙石的地質年代後屬震旦紀,距今十億年,是一種泥質粘板岩,廣東端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距今四億年,是一種泥質變質疑灰巖。歙石的平均硬度,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點五度。由於歙石堅潤,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瑩”的優點,為端石所不及。歷史上,讚美歙硯的詩文甚多。如北宋法四大家蘇武、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都對歙硯作過極高的評價。蘇軾有首詩云:“羅細無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雲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拉瑟聲。”同見詩人對歙硯迷戀的程度了。曾任端明殿學士的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硯後喜吟道:“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硯比擬為價值連城的和氏壁,這足以說明一方精品聯現是何其珍貴而難得的了。
不過正是因為歙硯赫赫有名,所以想要在古玩市場上弄到一方歙硯很不容易,尤其是以撿漏的方式。因為是早市,龍華山古玩城倒是有不少人,很多的古玩愛好者一大早就來到這裡轉悠,想要實現傳說中的撿漏夢想。不過撿漏可是一個技術活,不是什麼人隨隨便便想要撿漏就撿漏的。在古玩城擺攤的老油條們一個個精熟門路,專揀那些面生的而又自信滿滿的年輕人下手,推銷一些低檔工藝品,倒也能賺得個缽滿盆圓。
傅清揚在古玩城上溜達著,有一六十許駝背老頭湊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