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三字。之後數年,龍華道人就居住在道觀之中。”
“那後來呢,龍華道人又離開了嗎?”傅清揚聽丹陽子的意思好像是說龍華道人並沒有始終居住在龍華觀內,於是主動問道。
“後來龍華道人出外雲遊,自此再也沒有回來。”丹陽子嘆息一聲,也不知道他是為龍華道人沒有回來嘆息呢,還是有意表現出一副有感慨的模樣。
“原來如此!”傅清揚也嘆息一聲,他倒是沒有多少感慨,只是覺得丹陽子都嘆息了,自己也應該嘆息一下子。
“傅先生,康熙皇帝修建此道觀還是破費了一番功夫的,不過後來多有破敗,我們凌虛觀前些年出資,又重新修葺了一番。我們現在不妨去裡面看一看!”丹陽子請傅清揚入內。
傅清揚點頭隨其入內,但見迎面就是三清大殿。三清大殿是龍華觀的主殿,為重簷歇山頂樓閣式建築。很是寬敞。殿前通廊九級石階,前館排列六根大石圓柱,立在巨大的石獅、麒麟、獨角獸柱基上,古樸宏偉,別具一格。前後簷柱和經柱共有二十八根,其中十六根刻有對聯。石柱上端的撐弓、彎門全系鏤空花刻,飛禽走獸、花草人物的形象躍然石上。上層稱廣元殿,殿外懸掛著“上善若水”、“神光普照”、“道地重輝”等匠額,殿內有八扇明代木雕屏花,鏤空雕刻著英蓉、荷花、孔雀等圖案,紅花綠葉,色彩鮮麗。正殿內供奉著道教至高無上的尊神棗三清像: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手銜靈珠,象徵洪元世紀;上清境禹余天靈寶天尊,懷抱太極,象徵混元世紀;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即太上者君,手持羽扇,象徵太初世紀。
三清殿後,是黃帝祠堂。祠堂門前柱上是一副對聯:“歷經千古,滿山風雨吹猶在。萬里河山,盡在腹中方寸心。”
傅清揚看了之後,不禁暗暗稱許。
在腹洞前,是清朝末年所建的天師殿。殿依山勢的起伏,前低後高,旁低中高,與山巒地勢渾然一體。牌坊層層飛簷,照面、立人、抱柱上均彩繪花烏圖案,精緻美觀。天師殿屋頂重簷飛脊,凌空欲飛。隨山勢而建,階梯式遞進。最上層建有雨篷和低欄,可俯視道觀全景。殿內神龕內供奉著石刻張道陵像,面有三目,威嚴肅穆,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印,為山中之寶。天師殿因殿內地勢如山洞,稱天師洞,洞中因張道陵塑像而得名。
丹陽子接著道:“據傳,道觀內的天師殿乃是後來補修。因為大家都懷疑,所謂的龍華道人其實就是張道陵。當然了,這都是老百姓的民間傳說,到底是否可信已經無可考究了。”
傅清揚聽了丹陽子的話,不禁笑了一下。張道陵的大名他還是聽說過的,此人字輔漢,生於豐縣阿房村,是張良的八世孫。他身長九尺三寸,濃眉大臉,紅頂綠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個角。垂手過膝,有濃密的鬍子,龍行虎步,十分威武。漢光武進武十年生於天目山,他母親夢見巨人自稱是魁星下降。身穿錦繡並且拿了一枝奇花給她。他母親接過來就醒了,只覺得滿室異香,整月不散。由此感應而懷孕,張道陵誕生那天,有黃雲籠罩在房子上,紫氣瀰漫在庭院中。房間裡光華如有日月照耀,並且又聞到夢中的異香,久久不散。之後,張道陵成為第一代天師。
關於張道陵的故事還有很多,例如張道陵和弟子王長一起修煉龍虎大丹,一年有紅光照室,兩年有青龍白虎來保護丹鼎,三年丹成,他也就成了真人。不久他又遇到神人指點,修成了最高的道術。他能飛行天上,能聽見極遠的聲音,又能分身隱形,比如他能一面在池上划船,同時又在堂上吟詩,變化萬千、神奇莫測。
除此之外,還有傳說,張天師在鶴鳴山修道傳教時,恰逢地方瘟疫肆虐,生靈塗炭,十室九空。為拯救蒼生於水火,天師將自創金丹術和極富道教特色的人體醫學思想加以整合,研製出袪病健體的神秘草藥配方。張天師將藥浸於酒中送於百姓,瘟疫得以袪除。百姓病除之後感覺身輕體健,精神煥發強於從前。因藥入酒,酒帶藥行,藥促酒力,使酒醇香甘怡,沁人心脾且功效神妙,百姓感念天師施救蒼生之恩,讚譽此藥酒為“妙沁神酒”,即為當今著名妙沁藥酒。
總之,關於張道陵的說法不一。不過有一點,那就是張道陵可是東漢時期的天師,如果在清朝出現,那就只能說明對方是真的成仙了,否則如何能活的那麼長久。傅清揚對仙神的說法是不相信的,他覺得習武之人,每突破一層境界,因為身體條件的改善,精力充足,可能比之常人要活的久的多,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他看來,哪怕是先天武者,也不可能真的能夠擁有長生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