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手榴彈),直接嚇破了吐蕃人的膽,唐軍趁勢揮軍掩殺,追擊四十餘里,十萬吐蕃大軍殘軍不足三萬。
貞觀二十一年六月二十,唐軍奔襲四百里,火燒吐蕃西路大軍糧草後視十五萬大軍如無物,蠻橫的衝陣而出,破軍中主帳,同樣的釘雨紛飛,同樣的天雷地火。
程福之眼尖兒,趁亂直接給主帳中跑出來的一個帶金盔穿華袍的吐蕃將領一弩給腿廢了,然後一方天畫戟給這傢伙掄翻拎了馬上。
結果吐蕃孫子跟瘋了一樣,狂追我們。若不是接應的李忠反應快,加上千機弩炮的犀利,硬生生用漫天釘雨給吐蕃兵逼退了,我們這隊人馬差點兒就被包成餃子了。
臭罵程福之一頓之後,給那個倒黴孩子押過來一審,大家夥兒都樂了——吐蕃國主松贊干布!
撈魚摸著個揚子鱷啊!平空中了五百萬!
細細一問,原來吐蕃集結這些軍隊還真不是打算跟大唐為敵。松贊干布也算是個明白人,知道跟大唐對著幹吃力不討好,所以轉換目標,盯上了當時的天竺(印度)。
看著滿臉憤憤的松贊干布,到弄的我們挺尷尬!
但事到如今,打都打了,難不成還讓我們認錯?
跟李治一合計,撤!再打下去沒意思了。連人家國主都抓了,還想怎地?
先撤回隴右道再說。這事兒還得李大帝看著辦,李治這會兒還不用出這個頭!
有吐蕃國主在手,雖然身後吐蕃大軍還有差不多二十多萬,但愣是沒敢把我們怎麼樣。
刺客、死士來了幾波,但有李忠率領的五百內衛在,想把松贊干布太太平平撈回去,門都沒有!
等快到入唐軍地界的時候,吐蕃倒是橫下心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營救行動,想利用人數優勢給我們圍困起來。但最終還是敗在了唐軍鐵騎箭雨之下。
第二百二十七章 終
一路回到河西鎮,出去時是六千軍馬,能帶著滿臉驕傲和一身疲憊回來的,還有五千零幾十個人,將近一千兄弟,永遠長眠於那西陲之地。
至於吐谷渾那三萬人馬,以在伏擊吐蕃北路十萬大軍時就通知他們撤退了,有鑑於他們逃命的功夫,想來也不必替他們做什麼擔心。
河西府,我悄悄拉了拉李治的袖子,李治會意,屏退了左右。
“殿下,對於逝去的兄弟,此時還是先行祭奠一番才好。”我黯然說道:“至於給陛下上奏之事,低調即可。以殿下之睿智,當明白此中關節。”
李治雖然還年輕,可這心智也絕非常人可比,聞言立即點點頭:“樂休所言極是,奏摺可不忙著寫,先祭奠了為國捐軀的將士們才是當務之急。”
一點就透的主,多說就沒意思了。
祭祀已故將士,乃是趁熱打鐵的收買人心,這對於提高李治在軍中的聲望,有百利而無一害,李治自然是願意之極的。
至於低調的上報奏摺,更是一種韜光養晦的方式。既然功勞已經立下了,軍中的口碑也起來了,那何須大肆表功?說到底,李治還是殿下,而不是陛下。這功勞名聲還是先由李大帝擔著好了。也只有這樣,李治的位子才能更穩,好處才能更落到實處。
如今看來,李治雖然年輕,但腦子還是很清楚的,並沒有被活捉松贊干布的喜悅衝昏了頭腦。
想想又不由得啞然失笑,人家可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唐高宗,我什麼時候有資格去評論人家了?
既然諸事安排妥當,那剩下的,就是看李大帝如何利用好這個意外之喜,來跟吐蕃打擂臺了。呵呵,對於這個,就更不是我所需要考慮的範疇。
…………
…………
對陣亡將士的祭奠簡單而莊重。
李治腰繫白綾,頭戴白巾,親自主持了這場祭奠。一片悼詞寫的慷慨激昂,豪邁悲壯。
青青草原上,一方紀念碑聳立於天地之間,上書兩行斗大楷書:“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河西鎮全體唐軍將士,素服白袍,單膝跪在碑前,這些用自己血肉之軀捍衛著大唐邊疆的鐵打硬漢,此刻也哽咽了。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
雖然一肚子豪言壯語,但卻說不出來。一將功成萬骨枯,這不是一句豪言,而是一聲悲吟。
…………
…………
報捷的軍報呈上去了。如今要做的就是等,等李大帝乾坤獨斷。
邊境上,吐蕃二十萬大軍還在虎視眈眈,卻因投鼠忌器而不敢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