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冬天渭水水位不高的情況下都能有了這效果,其他季節就更是不用擔心了。
呵呵,這種地前的第一項大工程終於順利完成了。
“福之,其他東西你給我帶來沒有?”我拉住又要往水車邊兒上跑的程福之。早上一門心思忙了這水車,忘了問我託他辦的其他兩件事兒了。
“成了,每樣給你帶了倆樣品,剩下的再過十天,肯定給你送過來。”程福之也想起來了,反手一把拉住我說道:“那些怪東西又是幹啥用的?趕緊演了看看。”
“行,給東西運了那邊兒地裡,我演示給你看!”我笑笑。
拉了老關頭兒和雙兒,帶上笨笨,咱去試驗新傢伙。
莊戶一聽還有新東西看,跟趕集似的拖家帶口的就跟著我們來到了一塊兒地邊上。
程福之讓人趕過來一輛大車,車上放著我畫圖讓匠作坊匠人打造的幾樣新傢伙。
“老關叔,趕一頭牛來!”我招呼了一聲,後給車上那個解放犁卸了下來。(解放犁是我國農業展史上牛耕犁的絕唱,是我國1965年開始推廣使用的,又名55型改良犁,當年僅山西省兩年間就推廣使用過5萬部,其特點是設計合理,操作輕便,效率高,不易損壞,適應性廣,特別適合犁草籽田,深受農戶歡迎。)
給犁架到牛背上,調整一下後,親自操犁,當眾演示。一個人用一頓飯的功夫就輕輕鬆鬆犁了一畝地。而且犁頭吃土深,破土輕,犁溝均勻,寬度、高低全部可控,頓時又引起所有莊戶一陣驚呼。
老關頭兒等我停下後,奔了我邊兒上,給這犁抱住左看又看,老臉興奮的直抽抽:“少爺,這……那個……我試試行不?”
“行啊!”我點點頭:“做了就是給大家用的,您先試試!”
抄了鞭子,老關頭兒又操作著這犁頭犁了一畝地,到底是田裡的老把式,看一遍就基本會用這犁頭了。犁完地的老關頭兒興奮的打擺子:“少爺,這犁頭輕巧好用,犁地也深,還不費牲口,寶貝啊!這要莊子上的人家都能用上,我老關頭兒保證,咱肯定能給這萬把畝地(不包括倆山丘)都包圓兒了!”
這邊兒老關頭兒話還沒說完,那邊兒其他老漢就有搶了試犁頭的:“他老關叔,你跟少爺說話,俺先試試這新犁頭!”說完就給牛和犁頭趕了另一片兒地裡試新鮮去了。
還有聰明的直接又去趕了一頭牛來,然後給車上另一套解放犁抬了掛牛身上玩兒去了,看的程福之眼饞不已。
“敢弄壞了,扒了你們的皮!”老關頭兒氣的扯了嗓子罵。
“算了,讓大夥兒用個新鮮,我給莊子上訂了五十套呢!”我擺擺手。
“少爺,這犁可從來沒見過,叫啥犁啊?”雙兒問道。
“這個是你家少爺我設計的新犁頭,還沒取名兒呢!”我撓撓頭。
“少爺,你最厲害了!”雙兒拉著我的袖子說道。直接給我鬧了個大紅臉。
這解放犁後來被稱為李氏犁,風靡全大唐,更深刻的影響了後世農業史,史稱“唐犁”。
給車上另幾件東西卸了下來,一一給程福之、老關頭兒、雙兒和那些沒搶到犁頭用的人解釋。
竹礱,(又叫推谷椎,由上下兩部分組成,都用編竹圍,內貯泥土紮緊,以不開裂為宜,上部轉動,下部固定,上下相接面用桐油炒過的竹片排頁,鑲成“人”字形密齒,以破穀殼,無損大米。操作時用一曲尺形木拐穿貫竹礱手,用力推動上部轉動,每天可破谷2oo公斤。是自明清時代一直使用建國後的優秀農具。直到到1963年以後後,遂步被動力機具所取代。至199o年,只有個別農戶保有石礱,加工糯米釀酒。)
手搖風車,(木料製成車身,高約1。2米,長約1。6米,寬約o。4米,中間是空肚,上為喇叭口,以便裝穀米,風車口稍大一點,風車口後下方兩側和各安一個出谷口,叫頭車口(出谷)、二車口(出秕穀)。車後安裝4~6塊風頁,風頁的鐵軸子上裝上手柄,用手轉動,即可生風,吹跑比穀米粒輕的空殼及其它雜物。至199o年,農村仍沿用風車處理穀物、米、豆類、麥、茶籽等)
55改進型耬,(耬也叫“耬車、“耬犁”、“耩子”。一種畜力條播機。起源於西漢趙過作耬,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使用歷史。由耬架、耬鬥、耬腿、耬鏟等構成。後經過展改進,明瞭有一腿耬至七腿耬多種。1965年生產的55改進型耬配合解放犁使用,可播大麥、小麥、大豆、高粱等,一牛拉五個犁鏵,一人操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