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兩團星雲,然後各自形成恆星。

“停,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早期孕育恆星的氣體雲產生了分裂的情況?”我看著宇宙中大量氣體雲出現的分裂情況,暫停了蒂蘭聖雪的時間加速,詢問緣由。

蒂蘭聖雪道:

“是這樣的。由於早期形成的氣體雲數量較龐大,在氣體旋轉凝聚的過程中,氣體坍縮時的氫分子比氫原子輻射效率高,加速了氣體冷卻,從而使得氣體的收縮更快。而因為兩團氣體雲快速地收縮,就更容易分裂開來,而不是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大質量的恆星。”

蒂蘭聖雪的話讓我頗受啟發:

“原來如此,人類關於早期恆星大質量假設並不完全正確啊,早期恆星反而是成對出現的雙星結構,這樣一來,因為一團氣體雲產生的是兩個恆星而不是單獨一個,質量就小了一半。質量小的恆星核心的溫度就不會高到引發光子產生電子對。這樣就會不會導致雙數的元素大於單數元素比例,這也相當於增大了大質量恆星爆發時碳元素產生的比例,對於生命的形成,倒也是有利因素。”

按照過去的人類猜想,宇宙中第一代恆星往往都是大質量恆星,質量在太陽的30到300倍,但是那樣的大質量恆星在物理上非常不穩定,理論上說,當一個恆星質量大到太陽質量的160到240倍時,它們內部的高溫、高壓條件就可以使得光子可以轉化成一對電子和正電子。這個過程要吸收大量的能量,這使得恆星核心溫度降低,膨脹力變小,結果恆星在自己引力的作用下迅速坍縮,中心溫度急劇上升,引發整個恆星失控的核反應。這就會導致上百個太陽質量的巨大恆星瞬間爆炸。這樣不穩定的恆星,是很難產生大量碳元素的。而當早期宇宙中的恆星容易以成對的方式出現時,則各自質量下降一半,無形之中穩定性就大大增強了。

“嗯。目前最早誕生的中等質量恆星有多少?”當蒂蘭聖雪停止了時間加速時,我問道。

蒂蘭聖雪回答道:

“檢索完畢,目前在整個哈勃體積的宇宙之中,存在著中等質量數量為6。05億顆。”

“很好,給我尋找質量最接近於太陽的恆星。”

“主人,你想要在你的宇宙中創造人類麼?”蒂蘭聖雪問道。

“對。創造出和自己一樣的智慧生命種群,恐怕是任何獲得這本書的持有者的第一目標吧。”我笑了笑道。

“好的……檢索B…V色指數在0。65左右。目前在自轉週期、恆星半徑、表面溫度、核心溫度上接近太陽的恆星數量有……二百六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二顆。其中有十六顆恆星與太陽的綜合資料差異在0。0001%以下。”

只有十六顆?!聽到這個讓我不甚滿意的答案我不禁皺起眉來,但是隨即卻又釋然:“那麼在這些中等質量恆星的恆星系中有多少有類地行星圍繞?”

蒂蘭聖雪微微眨眼,道:

“對不起,主人,在這十六顆主序星中並沒有發現任何類似於地球的類地行星。只有三顆恆星擁有氣態的類木巨行星環繞。”說著,蒂蘭聖雪抬起手來,光膜外的宇宙之中瞬間投影出了那三個有類木巨行星環繞的恆星系,我看到了三顆散發著黃色光芒的恆星在光膜之上投影,其中兩個恆星系各自有著一顆巨大的氣態行星環繞著,表面是棕褐色,沒有光環,只有條紋狀的風暴漩渦,那是氣態行星表面上恐怖的風暴。這兩個恆星系的類木行星都距離其星系的恆星非常近,星球表面的溫度顯然極其高。

而在第三個恆星系中則是有三顆類木行星,其中最大的一顆比其餘兩顆要大上了整整五倍有餘,而在這個恆星系中還存在著大量的小行星和遊走的彗星,這些破碎的小行星就像是瓦礫一般鋪開在恆星系的星盤上,在這樣的恆星系環境中根本不可能有穩定的生命誕生環境。

我捏緊了拳頭,把牙齒咬的咯咯直響,而大腦的疲勞度更是直線上升。我看著蒂蘭聖雪道:“那就先不考慮恆星的問題,在整個宇宙所有的行星之中,是否存在類地行星。自轉速度、質量、密度、構成物質比例、物質分佈都與地球相似?”

“有的。目前已經檢測到大約四千六百九十二萬八千九百九十一顆引數值與地球近似的類地行星。其中相似度較高的也有七百六十三萬四千四百五十二顆,其各種引數波動都在0。99到1。01個地球之間。最高的一顆編號為36724907F的行星,和地球的各項引數的相似度達到了99。997201%,可惜其圍繞著一顆質量僅為0。4個太陽的恆星,且其是該恆星系的第四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