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與此有關。
楊志遠這次捨棄唾手可得的一切,認定要回楊家坳也是經過深思熟慮,權衡再三,不是頭腦發熱,一時之衝動。楊志遠這幾年來,一直以一種換位的思維在思考問題,他想如果自己是楊石,如何才能把楊家坳的鄉親帶上富裕之路?慢慢的,楊志遠有了一些頭緒,任何事情有利必有弊,有弊也必然有利,就拿楊家坳的窮來說,現如今楊家坳的窮對他楊志遠就是一種天大的利,窮則思變,有變就有通就能通,這比去面對墨守成規做起事情來要容易得多。還有就是楊家坳人的宗族感團結心,更是一件無往不勝的利器,用好了,定能所向披靡。這也是楊志遠有信心把楊家坳帶出貧窮的基石所在。楊志遠始終認為,萬事萬物,要想突破,人是第一要素,人定勝天,並不是空洞的口號,它有一定的哲理意義在裡面,而這個所指的‘人’包含了人心和人的思想。有了思想和信心,很多事情解決起來就容易多了。
楊志遠一直難以釋懷這麼一個場景,當初為了給他湊足學費,鄉親們紛紛解囊相助,獨身老漢石匠楊填給楊志遠的一百元,沉甸甸的,全是一元、五角的小票和鋼鏰,有的小票上還有血漬,楊志遠明白這一百元是楊填一鑿一鑿打石頭積攢下來的。楊志遠知道於情於理他都得回楊家坳去,給鄉親們以希望,帶領鄉親們致富,一刻都不容他耽擱。
楊志遠坐了兩夜兩天的火車,到省城已是第二天下午三點。一出站,就看見了楊石的孫子楊廣唯和孫女楊雨菲兩兄妹站在出站口東張西望,看到楊志遠出來,楊廣唯趕忙跑了過來,一邊來幫楊志遠提行李,一邊說:“志遠叔,我爺爺讓我來接你。”
楊志遠的行李不多,許多重要的資料物品,早就從北京經省市託運到縣裡,由鄉親拖回楊家坳,身邊也就簡單了許多,帶在身邊的都是些必需品,就裝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