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罷,便聽林老將軍的,我陳誨也無話可說,事不宜遲,我們各自收拾兵馬,先去閩清縣城籌措一些行軍糧草,隨後就輕裝簡從如此行事吧。此去莆田,要走梅溪河谷,兩岸都是山路,只怕沒個七八天也到不得莆田,山區河谷也不同車輛舟船,如果不多準備些隨身攜行的乾糧,怕是行不得那麼遠路。”
第18章 留從效
閩國滅亡之後,閩地的實力一直是三家均分的態勢原閩國五州,建州是南唐國在閩地的根據地,汀州也被南唐控制,但是不如建州那樣有大批南唐從江西等地調來的客軍鎮守,掌握力度不如建州;福州全境從年初歸屬於吳越之後,也是非常穩定的。
剩下的第三股勢力就是泉州、漳州的留從效了。
留從效此人是土生土長的泉州人,早期的閩國核心高層都是幾十年前跟著王審知從北方南遷來的人,福建本地人一直沒有什麼上升通道。在閩國分裂之前,留從效官職不過是區區一個指揮使而已。閩國分裂後,留從效一派投靠王延政,逐年積功升至都指揮使,督領泉州兵馬防務。
隨著南唐、吳越相繼發兵入閩、瓜分閩北之後,留從效以泉州、漳州兩地為根基、自稱清源軍留後,做起了事實上的土皇帝。不過為了穩固外部,留從效名義上還是選擇了向南唐中宗李稱臣,以聯合南唐牽制吳越。
留從效之所以如此選擇,道理也很顯而易見閩地的南唐主要兵力分佈在建州,連汀州李都無法徹底控制。而建州與泉州之間如果要相互聯絡,一共有兩條路線可以選擇,其一是在武夷山區內翻500裡的山路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其二則是從建州順閩江至福州,隨後走海路或者沿海狹長平原地區的陸路到泉州。
而福州是吳越國的地盤,因此在南唐攻下吳越控制的福州之前,事實上與留從效的清源軍節度使地盤之間是無法通行大軍的。留從效隔著吳越的地盤向南唐稱臣,一方面南唐想接管漳州泉州夠不到,另一方面就算吳越想對漳、泉動手的話,一旦福州兵力空虛南唐又會乘虛而入,因此此前兩年閩地格局也就這樣保持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在其中一方覺得自己有實力同時幹掉另外兩方之前,誰都不敢先動手導致兩敗俱傷被第三方漁翁得利。
不過,既然稱臣了,自然別人名義上還是有資格使喚你的。這一次文徽出兵奇襲福州之前,就曾經派遣秘使趕往泉州、約留從效一起出兵攻打福州。使者到泉州的時候,正是文徽出兵的前夜,這樣既可以讓留從效有一定的時間準備和決斷,又不必害怕奇襲的訊息從留從效那裡洩露給吳越人。
所以,在林仁翰、林仁肇和陳誨自覺走投無路的時候,想到從閩清縣走梅溪峽谷小路直奔莆田、投靠留從效這個方案時,也就不足為怪了。
……
在南唐那些此刻被猜忌的閩地降將們籌措著走梅溪小道去投奔留從效的時候,留從效已經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抉擇確切的說,是在兩天之前就做出了選擇,且讓我們把時間線回放一下。
五天前,也就是臘月初五這天深夜,文徽的秘使就到了泉州城,把文徽約定出兵夾擊福州吳越軍的“命令”帶給了留從效,只不過出兵是要準備時間的,文徽也奈何不了留從效出兵的速度快慢。不過本著知己知彼的心態,無論當時有沒有打算出兵協助文徽攻打福州,留從效第一時間就派出了斥候前去偵查說不定,到時候就能撈到一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好機會呢?
結果,兩天前,也就是臘月初五早上,留從效正在籌措出擊的兵馬輜重以備不測時,他派出打探福州訊息的斥候終於前來回報了。雖然當時天色才矇矇亮,沒到開城門的時間,守城軍官還是用吊籃把斥候弄進城來,第一時間送到了留從效的府牙裡。
“什麼?你是說,李仁達這傢伙真的起事了?而奔襲數百里接應李仁達的大唐軍馬僅僅一天就被吳越軍殺得大敗?”
“稟留後大人,卑下不敢虛言,根據打探,李仁達確實曾經圖謀起事因為聽說唐軍中伏的時候,吳越軍福州守將錢仁俊當時就在兩軍陣前將李仁達的首級拋給了唐軍,以證明對方內應已洩、打擊唐軍士氣。所以李仁達的死目前已經是眾人皆知的了,唐軍內應已洩,自然是中伏大敗,至於唐軍究竟損失多少、是否還有一戰之力,因為倉促探聽不得,卑下還急著回來報信,所以就不知道了。”
留從效的府邸是清源軍節度使的官邸,但是他在閩國剛剛滅亡的時候只是自稱清源軍留後“留後”是五代時期一些倉促自立的軍閥在剛剛脫離原來的主子或者造反的時候常用的官職,指的是在正牌兒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