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末之後,還是委婉地表達了“不與唐土之間發生外交往來,不過是僧侶和中央朝廷清貴們的意思,在西國地方,武家、豪族和實權的國司那裡,對唐土尤其是吳越來的商團使節還是非常歡迎的”這樣一番意思。
說白了,這也是地方實權派的一種表態。日本朝廷注重的是大義名分,地方實權派注重的是實際經濟利益。尤其是西國地方的九州、四國兩島和本州島西端的周防、長州等地。因為靠近朝鮮,又有來自唐土的貿易,本就是對外貿易開放政策的受益地區。或許關東那些窮地方的山猴子不喜歡開關,但是西國西方的實權派是肯定喜歡的。
所以,宴席的最後階段就“在熱烈友好的氛圍中結束了,雙方就共同關心的中日貿易和外交關係等話題交換了意見。錢惟昱表示會繼續堅持對日貿易全年不中斷的原則不改變,吳越的商船隊會每年四季持續不斷地為日本人民帶來他們急需的奢侈品和其他禍害日本人艱苦樸素優良傳統的物資”。
一頓飯,吃掉了錢惟昱三百匹湖絲綢緞的賀禮。不過換來了不少有用的訊息,也和筑前地方的勢力進一步結交好了關係,總的來說還是值得的。
後面的三天裡,船隊呆在博多津安靜的出貨,筑前國的各個座商都在國司的要求下儘快騰出資金來進貨。同時因為這波船隊規模太大,當地的日本商人暫時也籌不出那麼多銀錢來進貨。為了加快這個進度,不耽誤更多的時間,錢惟昱還指示蔣潔茹和蔣正明發明瞭“期貨契約”的交貨方式——
也就是把有頭面、有實力並且有筑前國司擔保的幾家當地日本豪商召集起來,給他們一個賒購吳越船隊帶來的貨物的特許可權額。只要簽下認購契約,吳越一方就可以給他們按照一成的利息賒欠貨款兩個月。
他們進了貨之後,只要及時運往各處出貨,籌夠了錢,或者是弄夠了吳越船隊返航時需要進的日本國產貨——比如武士刀、玳瑁工藝品、摺扇、粗選之後的銅礦錠、銀礦錠、硝石硫磺等物資——然後在博多津的座商倉庫裡囤積好,等到吳越人最終回國的時候一併交割清賬。
錢惟昱的這個貿易創舉著實讓蔣潔茹刮目相看了一番——當然,賒賬購貨原本早就是有的,只不過原本這個時代的海商還沒有發明出諸如聯保擔保和政府擔保之類的契約形式,也缺乏實力後盾來保障這些措施的實施罷了。
因為新的貿易舉措,日本商人認購貨物的籌資難度低了很多,雖然有一成的賒賬利息,不過卻可以讓他們比原本的進貨本錢進更多的貨,也算是一個利好。短短三天時間,超過十艘吳越海船的大宗貨物都被認購了出去。吳越人主要是優先拋售雪鹽、相對低質的粗綢、下等的茶葉等佔地大、分量重的貨物,而把細軟精貴的主要留著日後進京再賣。
當然,除了普通貨品之外,錢惟昱也不忘交代蔣潔茹和蔣正明適當放出一部分四書五經、《貞觀政要》之類日本人比較重視的儒家書籍、《妙法蓮華經》等日本人慣常信仰的天台宗佛教經典,再加上把他自己的詩詞文集《滄浪集》混在裡面一起搭售。
賣書的活計,如今吳越人用活字印刷術在國內的售價也有兩百文錢一卷上下。再加上日本人這個時代連雕版印刷術都還不存在,只有手抄書籍。所以按理說越海而來的書籍應該賣得更貴。但是實際上,錢惟昱根本沒指望著這些書來賺錢。
在他看來,先用日本人急需的熱門書籍低價鋪路,開啟日本人從吳越人這裡購書的消費習慣。然後再把吳越人重點推薦的私貨夾帶其間,才能更好地形成文化上的入侵和思想上的統治。
再加上,如今這個年代,日語的書面發展還停留在“萬葉假名”階段,遠沒有趨於完善,大部分日語和漢語只是發音上不同,在句法和文字上依然還是一一對應的。如果純漢文的書籍大量湧入的話,也可以讓更多的日本文化人習慣使用漢語。
所謂的“萬葉假名”,是日語假名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過程,也是假名的起源階段。其最初的出現,約摸是在9世紀初、日本人停止派出遣唐使為止,漸漸開始發展的一種注音用字跡。比如日語裡發相當於後世漢語拼音“a”這個音的假名“あ”,就是從漢字“安”借形借過去的。發拼音“yi”對應音的假名“い”,則是從漢字“以”的字形借鑑過去的。
“萬葉假名”出現至錢惟昱的時代,約摸也就一百年出頭的樣子。因為古代日本的文盲率較高,又沒有印刷術幫助書籍降價掃盲,所以如今也還沒有什麼進一步的發展。如果錢惟昱有心把日本人扭轉漢化過來,還是頗有希望的。
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