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本就是風平浪靜的好天氣,時值盛夏連雲彩也很稀薄,能見度自然是非常好。拿著原始單筒望遠鏡環視了一週,陳誨的目光定在了東北方向,凝視許久,這才感慨:“看的真是清楚啊,從這兒都可以看到東沙洲了,至少是四十里遠吶!”
東沙洲,是崑山東北面長江口的一個沙洲,東沙洲西邊二十里還有一個更小的沙洲叫做西沙洲。如今這裡都是好無人煙的鹽鹼溼地,不過再過五百年這片土地就會在長江水所攜帶泥沙的衝擊下匯聚成後世上海的崇明島。從蘇州崑山的江岸便,到上海崇明之間,居然可以靠著桅頂的望遠鏡瞭望直接看到陸地,這對於海船的搜尋距離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提升。
陳誨一邊饒有興致地試用望遠鏡,一邊在心中盤算:有了桅杆如此高峻的鉅艦,再加上這至少可以讓目力極限延長三五倍的望遠鏡,要看清五十里外的小舟說不定不現實,但是看清大片島嶼肯定是沒問題的。這樣一來,大王交辦的尋找南方大陸的事情應該也要靠譜不少。
尋常海客在未知海域探險的時候,只要船隻錯過島子二十里地,就有可能看不到島子。如果要想地毯式搜尋確認海圖上是否有漏網的島嶼的話,就只能以三四十里直徑為一道搜尋圈往復拉網式搜尋。而如今這套裝備的配合,哪怕錯過島子四五十里都有可能看到,那就意味著同樣進行拉網搜尋也只要以一百里為半徑,起碼可以省掉三分之二的重複航行。對於未知海域的征服,就更有信心了。
把玩了許久瞭望裝置,陳誨又觀摩了一番飛魚都精銳水鬼爬上桅杆進行船帆操作作業。“明州號”飛剪船桅杆遠高於原本任何一艘吳越海船,而且至少高出一半以上。在海風海浪很大的環境下,一旦船體擺動起來,桅杆上的晃動就更厲害了。如果不是水性極度精熟,而且身體強健、臂力過人的精銳之士,是絕對沒法適應這種船的桅杆作業的——
可以想象一下,在海風中船體稍微左右晃動三五度的角度,四十米高的桅杆頂部橫擺就會放大到好幾米。人在那種環境下還要如同走鋼絲一樣在桅杆的橫桁上行走捆紮船帆,需要何等驚人的平衡力和體力才能抓緊橫桁不被甩飛到海里去?這樣技藝精湛的水手,換做如今華夏大地上任何一個別的政權,只怕給他十年時間都不一定練得出來。越人閩人善水的特性,在這艘船上可以發揮到淋漓盡致。
不過,可以省力的改進,還是能用就用。比如這艘船的軟帆升帆降帆不需要水手直接爬上橫桁開啟或繫緊捆紮帆布的繩結,只要爬到每一級桅杆的支索平臺和瞭望臺上,然後依靠新一代滑輪索具的配合、以及剛剛換上了張思訓發明的齒鏈傳動換向絞盤,就能完成升降。
要定位的時候,也只要把滑輪索具的末段綁緊在主桅杆上一處處釘入的鐵盤上即可,相對於爬橫桁的模式至少省去了七八成的危險。單位面積船帆所需的操帆水手也比五百年後的西班牙大帆船、蓋倫帆船等省去三分之二的人數。最多隻有到船隻長期靠岸收帆的時候,才需要水手爬橫桁捆帆。
按照原本的歷史,1600年代一艘三桅杆、兩千噸級的大型蓋倫帆船,就需要150名操帆水手,但是如今“明州號”飛剪船,比大型蓋倫還多一根尾桅杆,主桅杆上的大方帆數量也多3面,卻只要60個操帆水手就可以完成全部作業,這不得不說是技術進步的一大優勢體現。再算上掌舵、瞭望、養護各類水手,在不排除作戰水兵和貨運貿易的商人、力工情況下,整艘船隻要100個船員就可以安然出航。
……
從桅杆上下來,陳誨便看到幾個伙伕營的廚子、藥局的病兒檢校官圍在一起,指指點點讓一群挑貨的力夫把各色各樣的貨物挑上船,分門別類開始儲藏。陳誨過去巡視了一番,簡略地問了一句:“可是此番下南洋,還要順道帶哪些和番夷貿易的貨物麼?這些都是大王吩咐的,還是蔣家的意思?”
兩個病兒檢校官立刻轉過來對著陳誨行了一禮,然後恭敬地答道:“貿易啥的,大王倒沒有過問,大王是讓好生安頓這些航海物資,無論是藥物還是吃食都要照顧到,很多東西都是大王欽點安排的,咱也是奉命行事。”
陳誨心中好奇,開啟一個厚紅木的藥箱,又翻看了單據,發現上面籌備最多的就是曬乾後用一個個枕頭大小油紙包疊好、蠟油封口的青蒿了。整艘船上足足裝了二十箱青蒿,這玩意兒既可以當作治療瘧疾和部分如今還不知名南中瘴癘的藥物——雖然療效不能說一定很好;尤其是平時沒得瘧疾等疾病之前還可以平素熬湯或者當菜吃起到預防的作用。在奎寧出現之前,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