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也不讓他平身,沒有絲毫虛禮,直接說道:“匡胤,從你的殿前司馬軍中點起一都兵馬,隨朕親自去一趟潤州金山寺。朕倒要看看那些吸食民脂民膏的禿驢骨頭有多硬。唉,重進還是太心慈手軟了啊。”
趙匡胤二話沒說,立刻點起五千禁軍精銳馬軍,準備停當就護著柴榮上路了。趙匡胤的三弟、如今才剛剛弱冠之年的趙匡義也作為騎軍中一名指揮使級別的中級武官隨行。雖然指揮使只是一個指揮五百名騎兵的軍官,但是很顯然,虛歲才22歲、幾乎和錢惟昱同齡的趙匡義能夠做到這個位置,在禁軍中指揮五百人,已經是仗著他哥哥的提攜了。皇帝柴榮對於這種自己親信愛將不算出格的、適當提拔子弟的行為也不太在意,算是優容有加。
自從劉仁瞻死後這一年來,趙匡胤征戰中的表現顯然是可圈可點的,在攻破位於江北、號稱“金陵鎖鑰”的清流關的戰役中,趙匡胤曾居首功;此後續奪取滁州、渡過採石磯等一系列戰鬥中,也有不俗表現。
幾個月前,柴榮把趙匡胤提拔到了殿前司禁軍中第三把手的位置、擔任殿前司諸軍都指揮使(上面還有殿前都點檢和殿前副點檢兩個職位壓著),只是因為趙匡胤在當上諸軍都指揮使之前,長期擔任馬軍諸軍都指揮使,所以每到需要調動作為“快速反應部隊”的騎軍執行任務時,柴榮還是會習慣性地想到順手找趙匡胤辦理。
五千騎兵從金陵城北的圍城御營出發,僅僅大半天時間就到了潤州。在城內歇宿一夜,次日一大早柴榮就帶領大軍趕到渡口,靠著李重進提前得到訊息後籌措的渡船,擺渡到了金山洲上,島洲上一坐依著山勢、直面大江的巍峨廟宇聳峙矗立,遠遠在長江兩岸就可以看見。那種法相莊嚴的肅穆感在厭惡佛徒的柴榮眼中,只是徒然招來更多厭惡。
第334章 時辰未到
三武滅佛,不得好死——這或許是一個世人一直沒有去鑽研過的現象。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於446年正式下詔滅佛(此前438年、444年曾分別勒令沙門還俗、勒令改崇寇謙之天師道。但是正式下詔滅佛是在446年),後於452年死於宦官之手。壽45歲。
北周武帝宇文邕574年正式下詔滅佛、後於578年北伐突厥時突然暴斃。壽36歲。
唐武宗李炎於845年發動“會昌法難”,第二年旋斃,據說是滅佛崇道後、服食國師進貢的仙丹而亡,壽32歲。
如果沒有錢惟昱的蝴蝶效應,那麼按照原本的歷史進度,柴榮在顯德二年開始發動滅佛,顯德六年北征契丹時也會毫無徵兆地因為莫名急症暴斃。壽39歲——當然,這件事情,現在還沒有發生。因為徹底攻滅南唐的希望就在眼前,到了如今這個點兒,原本已經該去北伐契丹、收復關南三州的柴榮,還在金陵督軍攻城,試圖畢其功於一役。
三五一宗,在滅佛後分別活了一年、三年、五年、六年而暴死,有被殺,被毒死,也有莫名急症而亡的——當然,所謂急症而亡的大周皇帝宇文邕和柴榮(雖然他們的“周”是兩個不同的“周”,雖然繼承了這兩個周的朝代都完成了對亂世的大一統。)也不過是歷史書不知道或者不敢寫他們究竟犯了什麼病而已。
拓跋燾和李炎的真實死因之所以敢被史書公佈,那不過是因為謀殺拓跋燾的宦官宗愛、和給李炎敬獻有毒仙丹的道士趙歸真,這兩個兇手在皇帝死後立刻被繼任的新君以弒君之罪誅殺了,所以史書才敢寫。如果不知道用了什麼手段害了皇帝的人最後活得好好的,歷史就要任人打扮了。這種時候,輕飄飄的“暴斃”二字,就只能用另三個字來概括——“你懂的”。
但是無論怎麼說,從這些例子上面可以看出一個歷史的慣性——滅佛雖然可以為國家擠出大量的冗餘財富,緩解社會矛盾。但是任何觸動一個龐大利益的改革都是非常拉仇恨值的行為,尤其是事涉宗教信仰,就更容易有不要命的殉道者來做一些衝動的事情,或者讓這“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狂熱群眾”被“極個別別有用心之徒”利用。
……
閒話扯的有點遠,且說柴榮領著趙匡胤,帶領騎軍五千在金山洲登陸,當先就衝進六百年古剎金山寺。而此前報告說金山寺佛像顯靈、士卒震怖而不敢按朝廷定例毀佛的李重進,此刻也早就帶著數百從人在金山寺外恭候,見了柴榮親自前來巡查,馬上引著柴榮帶路,一邊走一邊介紹情況。
“說說吧,到底看到了啥。”
“啟稟陛下,那日臣聽聞下屬將佐來金山寺執行陛下查禁違規佛像的敕命,結果執行之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