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剛剛接到這道聖旨的時候,柴榮心中是頗為擔心的,父親病重,自己怎能擅離呢?而郭威對於自己的養子,都沒有采用事先商量的語氣討論過這件事情,便直接用聖旨的形式要求柴榮統兵南下,顯然是已經沒有迴旋商量的餘地了。
接旨的時候,郭威把柴榮叫到病榻之前,對他說道:“朕自問這身子骨撐到冬天還是做得到的。朝中有馮相、範樞相、魏承旨等臣工輔佐,朕只需略能視事,便不會有誤朝政。
如今重進在淮南,連下光、黃、濠、泗等地,兵圍壽州。戰功之甚,雖與朝中宿將相比還不算第一流。但朝中老將的軍功,多是前朝時候便曾積下的。本朝開國以來,除阻擊北漢和平定慕容彥超叛亂兩次內戰之外,再無人有對外開疆拓土的功績。故而此次重進雖然僅得南唐三四州土地,也已是不小的功勞了。
榮兒你如今身居中樞,若是朕有個什麼長短,重進是朕的嫡親外甥,雖然親近不如你,論血緣卻更近似你,你若不指揮援軍南下統籌,只怕到時候,朕心中不安。”
聽了郭威這番話的時候,柴榮心中著實是有些感動,恨不得能夠快去快回,插翅飛到淮南,三個月裡把南唐國徹底收拾了,然後班師回朝。
郭威說得很明白,他自己沒有親兒子,也確實是打算百年之後把皇位傳給他柴榮的。但是論血緣的話,理論上有繼承權的可不止他柴榮一個。當時論血緣親疏,朝中統兵大將有三個人有一定的資格。
首先是淮南的東南行營招討使李重進,他是郭威的親外甥(郭威是他舅舅),是唯一和郭威本人有血親關係的;其次才是柴榮,柴榮從名分上說,是他的養子,從血緣上說,是郭威的侄兒(妻族那一邊的侄兒,也就是說從血緣上柴榮是叫郭威姑父)。排在最後的,則是郭威的女婿、侍衛親軍中的主要將領張永德。
現在你爹郭威身體不好、你表哥李重進卻在淮南立功,你柴榮要是不跟緊一點兒盯著,後果如何……地球人都想得到。
……
帶著父皇的期許,柴榮點起了侍衛司左右兩廂侍衛親軍各自大半的人馬,即日便準備出發。
後周朝時,前期朝廷中央軍隊的主力換做侍衛司,下轄侍衛親軍,終郭威一朝一直沿用此制不曾改變。至於殿前司和禁軍,則是歷史上後來柴榮自己當皇帝才弄出來的。如今的侍衛親軍分為左右兩廂,每一廂各有六個都指揮使,統兵三萬人。左右兩廂相加,總計擁兵六萬,這便是拱衛京畿重地的主力了。
因為京師附近也不能抽調得太過空虛,柴榮便從左右兩廂各自點了四個都指揮,湊了一萬騎軍、三萬步卒南下,總計四萬人。雖然人數不算太多,但是這些部隊都是郭威多年來親自統帥南征北戰的主力部隊,所以戰鬥力不容小覷。
因為提前已經辭行過了,加上郭威的身體不容操勞,所以正式出征那日,郭威自然沒有再趕到汴京城外給大軍送行,只有丞相馮道代表郭威,在朱雀門外迎候策馬出城的柴榮。至於另外一些禮部下屬的膳部司職官,本就有設禮壯行、勞軍犒師的司職,都不過是例行公事罷了。
柴榮騎在踢雪烏騅上,出得朱雀門,便見到已經七十二歲、服侍過了十個皇帝的老相爺馮道恭恭敬敬帶著送行的官員垂手侍立在道旁。柴榮本是尊老敬賢的人,莫說馮道德高望重,便是尋常七八十歲的民間老人家,柴榮尋訪民間時若是遇到,和人家說話也是客客氣氣的。當下見馮道如此恭謹,他立刻便急急下得馬來,也不讓侍衛幫著拉韁繩,自己就牽著馬疾步走到馮道面前、制止馮道行禮。
“老臣見過晉王殿下!”
馮道躬身一禮,旁邊那些雜魚禮官自然也是跟著湊數。不過馮道的揖還沒作到底,就被柴榮伸出手臂扶住了。
“馮相太過多禮了,小王出征,怎敢有勞馮相許大年紀還在風頭裡站著等候。不過既然來了,馮相見識深遠,必有教於小王。”
“豈敢稱見教?不過陛下昨日召臣進宮奏對時,倒是有幾句話讓老臣轉達:陛下對殿下期許深重,滿朝皆知。然南唐繼於楊吳,於中原而言,已是百年宿寇,中原遷延五朝而不能滅,殿下雖然武功赫赫,只怕卻也難以畢其功於一役。
李招討如今已下四州,殿下此去,年內但凡有些進展,便足以交待天下、堵住悠悠之口,切不可急於求成、非要強求與李招討比並拓地之寬窄、納民戶之多少。另外,以陛下之見,如今南唐水師犀利,非我北朝可敵。縱橫淮南,已是我朝之極限,再想渡過大江,以如今的國力與準備,那是萬萬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