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一把周瑜,順水衝下來把唐軍的浮橋燒了。結果李光弼偵知叛軍戰術後,便讓軍需部門趕造數百根老竹捆紮加固的長竿,大約都是五丈以上,讓幾個士兵操持一根,上千士卒在浮橋上守護,遇到火船靠近就用長竿撐住,最後火船上的死士全部跳河逃生或是自己被活活燒死為止都沒能讓船衝過來撞到浮橋。這個戰例因為是唐朝的,五代宋初的名將大多知悉,也對於用這種法子防備火船直接衝撞頗為認同,曹彬自然也要如此處置了。
“陳誨,便看看你這廝是否當真當得起‘水戰天下一’的偌大名頭了。有什麼別的招數,就儘管放過來吧。某曹彬雖然不如你,卻不信以七八倍之兵力、挾鉅艦之威,也對付不了你。”
……
約摸半柱香的時間之後,順水衝下的吳越水軍船隊與宋軍之間的距離也拉近到了兩裡之內,再往前數百步,很快就要進入床子弩與平射鐵鑄火炮射程之內了。兩軍船隻的細節情況,也已經可以被對面目力敏銳計程車兵觀察清楚。
陳誨站在一艘五丈長、九尺寬的快艇上,船艙中部有一個矮艙,尾部則是再略高一些的尾樓,不過離水面也不會超過七八尺高度,裡面是操舵手的位置。船隻中央有一根桅杆,上面立著輕薄竹篾的梯形主帆和兩張大食式樣的棉麻布三角飛帆,極盡風力運用之妙,配合狹長的船體和削尖的船頭,順水側風情況下,一個時辰飆六十里都是尋常。
與如今已經在華夏大地上各大內河水師戰場上發展壯大的車輪舸相比,作為最早使用車輪舸的諸侯國,吳越水師在這批船上卻著實沒有使用車船式撥水輪——不是因為撥水輪不能讓船速度更快,而是因為撥水輪向後划水的水流並非直接衝擊在船舵上,而是從船體兩側往後撥的,對於船體的轉向半徑自然頗有制約。在追求極速而不追求轉向靈活性的戰船上,水輪是一件利器,但是如果是精益求精的水師精銳,對於船隻轉向之應用妙到毫巔,自然不能容忍了。而且水輪還有一個缺陷,那就是在水流盡可能平緩的地方效果才好。長江下游與淮河都在平原地帶流淌,水勢平緩,戰船用水輪自然不會導致船體左右搖晃不穩。可是如果是在金沙江與岷江等山區江段使用,水輪便非常不適宜了。
宋人的戰船,是在漢南的秭歸建造的,那是三峽以下的長江中游,宋人的戰船原本追求的作戰環境自然也是那些水域,而吳越人在昭通建造的戰船原本就沒打算過參加別的戰役,從頭到尾數年來的經營就是為了爭奪蜀地的這一戰,從形制效能上,自然是極盡絲絲入扣之能事。
陳誨的船沒有水輪,卻有一種其他更為別緻的驅動裝置——在那一排矮長的中部船艙內,有兩根鐵質圓軸縱貫船體,中間各有八段曲柄連著踏輪,一共是十六名健壯水手可以踏動轉軸轉動。轉軸末端透過一套類似於後世腳踏車的齒鏈傳動變速機構驅動了兩根短軸——齒鏈傳動比大約是五倍左右,也就是讓短軸以蹬踏水手角速度五六倍的速度轉動。短軸伸出船尾一個水密隔艙,靠兩套美洲橡膠做的密封套套著,伸出船尾全部浸入水中,帶動一個如同風車一樣斜面的螺旋槳。加上齒鏈傳統系統是高地排列的。蹬踏的主動輪在上、從動的短軸在下,雖然使用螺旋槳,也不會導致船體內部漏水。
在橡膠這種東西引入人類工業之前,螺旋槳船隻是不可能出現的。因為車船的水輪主軸是在水平面以上伸出船舷的,也就是說車船水輪至少三分之二的做功距離是在水面以上完成,類似於人類的自由泳划水動作一樣。而螺旋槳是全程360°在水下動作的,螺旋槳軸伸入船體那個部位的密封做不好的話,一搞螺旋槳就只有沉船的命。
吳越人讓美洲橡膠的應用提前了五六百年,自然也獨闢蹊徑弄出了腳踏螺旋槳這種輔助動力,雖然這個時代沒法加工螺桿,更不用說異形面槳葉,螺旋槳只是如同風車一般的簡單鞋面,加上橡膠密封套的摩擦損耗,實際動力特性還不如車船,16個水手的有效輸出大約只有5馬力……不過那至少是一個不會讓船體在高水速下不穩定,而且對轉向速度有利的嘗試。
陳誨的船,在敵人看來,就是一種無法名狀的極限追求機動性的怪胎,但是這種動如脫兔的飛毛腿,究竟有什麼獠牙可以克敵制勝呢?
第447章 一騎當千
吳越人短小精悍的戰船如同一把把利刃穿插衝向宋軍船陣,讓曹彬感受到一陣陣莫名地壓迫。明明敵人數量不多,船也小,但是那種凌厲果斷的衝刺,卻讓人有一種不寒而慄地危險直覺。還遠在數百步外,宋人就開始用床子弩和神臂弓招呼——神臂弓這種器械,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