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仁俊聽了林仁肇附耳過來的一番解說,頓時眼前一亮,“此計倒是不妨一試——不過咱倒是扯得有些遠了。如今連石城郡東川郡等邊鎮都還不曾拿下,卻是已經想到了深入敵後直插昆明湖之後的事情了,說出去豈不令人以為我等自大?還是先去整備進兵事宜,此計從長計議,若是時機合適,再行不遲。”
第388章 不該出現之人
從富源砦西行,便已經一寸官道也無了,一支吳越騎軍當先在山谷間行軍,旁邊還有步軍隨行,幫著填坑砍樹開道。雖然距離東川郡城還有八十多里地、距離石城還有一百二三十里,不過若是從地界來論,這塊地方著實已經算是大理國東川郡的地盤了。
因為南中之地不適合大規模的騎兵應用,所以此番出征大軍中,林仁肇從杭州帶來的三萬親從都只有一個都、五千人是鐵騎都的騎軍,而今已然擴充到2萬規模的吳越中央直屬騎兵部隊,還有四分之三或在杭州鎮守,或偶爾輪換去日本的關東平原殺人放火鎮反。
來得人少,錢惟昱自然不會把顧長風排出來親自督軍,而是在親從都騎軍裡面挑選一個都指揮使帶兵即可。考慮到可靠性的問題,半路出家管騎兵的劉彥琛得了這個差使——劉彥琛是杜叔詹的死黨,當初先王錢弘俶被外戚孫氏之亂所害的過程中也是跟著混了從龍擁護之功的。雖然不比老上司杜叔詹那般因為和大王有表兄弟之親那般受信重,但是獨領一都的精銳騎軍還是夠格的。此番南中作戰騎兵只是策應力量,穩妥是第一重要的屬性。
劉彥琛在大軍中前部緩緩而行,在他身側還有幾個軍官簇擁著策馬而進,大多數人是親從都或內牙軍的故舊,除了浙南、閔人之外,便多是淮南兵出身——兩廣和江西的兵用來做騎兵部隊確實不太合適,哪怕是浙南和閔地的彪悍山民,也不過是體格和耐力韌勁兒上有一定優勢。即便配合了吳越軍方的科學訓練和加強營養,真要練出一等一的強大騎兵部隊,那也是非得有個十選一的篩汰率的,這也是吳越國多年征戰擴充之下,騎軍依然不過兩萬的原因。
不過,既然說的是“大多數”軍官都是浙閩和淮南人,那就說明也有例外。比如劉彥琛左側一匹戰馬上,便坐著一個身著山文甲喉輪護肩、手足套著彈性鋼片護臂護腿、軀幹被鍛鋼板甲包裹起來、裡頭還襯著絲綢和釘皮襯裡的雄壯軍官。身材看去起碼有一米九幾高矮,手挺一杆丈二鑌鐵陌刀揮灑自如。紫銅色的面容膚色,一看就很有山西狠人的氣質,應該是出自五代時分天下強軍產地的河東之地。
從盔甲上面裝飾的顏色來看,此人不過是一個指揮使,比劉彥琛低兩級,劉彥琛卻常常與之言談,顯然是看重此人——不過,一般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長官愛才而看重部下軍官固然是一種可能性,實際上卻不能排除這個下級軍官被更高層的領導重視,甚至有“上達天聽”的能耐——從二人言談的內容語氣來看,顯然是後一種情況。
“楊制使,我吳越騎軍,比之北人如何啊?楊制使在北地時也算見多識廣,可曾想過南國亦有如許雄師?”
“楊制使”這三個字的稱呼,如果在後世看過《水滸傳》的人耳中聽著,定然會產生一種“莫非東京城裡賣刀殺人的青面獸楊志穿越過來了?”的錯覺。不過這個楊制使卻並非如彼人也,只是恰好姓楊,官在指揮使而已。
“大王麾下兵備嚴整,器甲精良,雖天下一等強軍不可敵也。臂力雄強搏戰驍勇,亦可與遼國鐵騎相當。只是馬術騎射尚在……遼漢之下。不過能夠做到如此,已經是令人歎為觀止了,對付南人各部,綽綽有餘。”
劉彥琛聽了心中略有兩三分不喜,不過也知道此人說的是實情。大王還真是“唯才是舉”啊,一個幾個月前被高麗海商用重賄反間倒騰回來的北漢下級棄將,值得如此重視麼?莫非北人和咱吳越人在騎軍將領上當真有這麼大的素質差距不成?到了交戰之時,倒是要看看這廝手段!
……
那個被稱作“楊制使”的指揮使軍官,便是晉北太原人士、半年前還在北漢軍中擔任一個騎軍軍使(虞侯)的楊繼業了,至於他為什麼會出現在吳越軍中,其中還有一段頗為歪打正著的曲折經歷。
建隆二年春末夏初,當時正值昭義軍節度使李筠被趙匡胤大軍剿滅,北漢劉承鈞在趙匡胤果斷決然的全力北進反撲之下也著實打了兩個敗仗,此前支援李筠撈到的好處幾乎全部都吐了出來。
從建隆元年年初開始,由錢惟昱資助指使、對外打出“高麗舶主、豪商”名號在遼國和北漢境內行商的王大世就已經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