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進行的這場大戰,是一場奪天地之造化的血戰了。
明軍依靠中線的頑強死戰,與兩翼依靠梯次火力壓制帶來的持續蔓延包抄,逐步把泗水西岸明軍陣列的正面寬度劣勢逐漸扳回來了,從清晨廝殺到中午,數以萬計的人命消失在這條河流的西岸,明軍先鋒終於不必再忍受著南北西三面都被敵人包抄猛攻的劣勢,他們的南北兩個方向已經被站穩了腳跟的友軍牢牢把住,此後只要安心對付好正面的敵人就可以了。
當然,為了撐持到這一步,明軍在最初釘下的那個中央橋頭堡地區的死傷也是頗為慘重的,經過略略統計,至少有八個指揮使的方陣,在此前半日的血戰中被宋軍徹底全殲殺絕——一個指揮使方陣是五百人,八個陣便是至少四千人的全軍戰死。若不是明軍當機立斷組織了少數死士用自發的人肉炸彈戰術絕了零星投敵的後路,把戰友們逼上必須背水破釜的絕路,這種程度的血戰是不可想象的,在打到這一步之前明軍先鋒早就該崩潰了才對。
指揮使級別全軍戰死的就有四千人,剩餘二三十個第一批過河的明軍方陣死傷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林林總總加起來,明軍在戰線中部一整個上午的廝殺中,死者已然逼近了萬人,負傷者居然還比死者略少一些——這主要是因為被全殲的那八個方陣是全軍戰死的,連傷員都沒有留下,這才讓這個傷亡比看上去如此誇張而不合常理,死者居然比傷者還多。從比例上來說,明軍在戰場中段的死傷至少在30%以上,戰死者近兩成。
付出了這麼慘重的傷亡,而宋軍的綜合傷亡更是明軍的一倍以上,在整個上午,各條戰線宋軍死傷總和將近五萬人——大多數大交換比的死傷都是接戰前明軍的火器優勢帶來的,以及兩翼渡河階段中宋軍堵河岸的人馬被明軍用火銃隊和霰彈炮屠殺所致。真正一刀一槍的肉搏戰中,明人體力不如北方的宋人,雖然有兵器鎧甲的優勢,綜合算來交換比也不逆天,要殺死五個宋兵,明兵至少也要死三四個。不過宋人更大的一塊損傷則是在於捧日軍和鐵林軍這兩衛中原最強騎兵上——雖然最後在步兵方陣一個個壓上來夯正面肉搏後,趙炅也以金鼓下令讓王審琦曹翰儘量把捧日軍等騎兵部隊從消耗戰戰場上撤下來,但是這些騎兵部隊至少已經摺損了近半的有生力量了,四萬騎兵,扣除戰死、重傷、折損了戰馬的,能夠繼續作戰的不足兩萬人,這對於宋軍的戰略預備隊機動性是個極大的打擊。
此刻,過了午時,明軍的態勢終於徹底好轉了,因為明軍的正面寬度首次超過了宋軍,宋人也被持續的殺傷耗盡了大部分預備隊,騎兵機動力量也殘了,再也無力堵截明軍後軍過河,也不再試圖往兩翼延伸獲得更大的正面寬度,而是穩紮穩打步步攻防。明軍總兵力數量上的優勢,也是到了這一刻才逐步明顯起來,兩翼渡河後一旦沒有被粘滯就以縱列快速行軍,若是遇到宋人不死心,把王審琦曹翰最後的騎兵力量放出來騷擾,則就地轉入反騎兵空心方陣。見識了這種刺蝟一樣的長矛火槍方陣厲害的宋軍騎兵稍微一接觸,付出了數百屍體後便會退去。
……
“陛下!如今這局勢,只怕兩翼要被明軍反包抄了,光靠王審琦的騎軍根本頂不住這些部署靈活,隨時可以就地結陣的明人。依臣之見,唯有把推上去的炮兵都轉向兩側才是正理。臣觀明軍的菱形火銃長矛陣,弊端便是在防備騎兵時一旦展開陣型,便長時間活動不利,行動困難,只可陣地接戰,等敵軍騎兵來衝;而騎兵若是逡巡不衝,他們便靠火銃隊換到前排放槍射殺騎兵隊。如今看來,唯有讓騎兵隊有遠於敵軍方陣的霰彈炮與火銃射程的兵器,才能逼著敵人打散這等陣勢,而後王審琦才能一鼓衝殺而上!”
在趙炅臉色越來越黑的時候,幫著趙炅坐鎮中軍的石守信總算給出了一點有價值的建議,趙炅一聽果然有理:明軍的長矛火銃方陣,最大的弊端就是展開之後不能行軍移動,一動就會打亂,所以展開後只能等著敵人撞上來。而騎兵部隊之所以不得不撞上來,那是因為騎兵的遠端火力射程不如長矛火銃方陣,火銃的存在就是為了彌補長矛刺蝟陣這種近戰無敵、但缺乏對抗遠端的的缺陷。如果有一種兵器的射程比長矛火銃方陣中任何一種遠端兵器還遠的東西,這個局不就破了麼?
“速速讓後排督陣的炮兵全部轉向兩翼!要快!馬上推上去給騎兵助戰!”趙炅懷著難得的僥倖,立刻讓傳令兵下去部署。宋軍自開戰至今,總算是做出了第一次有利無弊的得當部署,而且戰爭進行到這一步,局面已經鋪得很大,節奏也明顯放慢了下來,縱然宋軍火炮用馬車拖著依然走得比步兵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