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造成的破壞是由外到內,因此可以直接更換受損的部件。第三艦隊與第一艦隊都是在二十五日回到科隆的,在經過了簡單的檢查後,工程師確定了各戰艦的損傷情況,並且訂下了維修計劃。因為當時有足夠多的工程與維修人員,兩支艦隊的維修工作最遲在月底就能完成。
問題最嚴重的還是第三特混艦隊那幾艘戰艦。談仁皓在回到科隆港之前,就派人去聯絡雷少卿,讓他派了四艘工程船去利蒙港。具體的維修工作是由工程人員負責的,談仁皓並沒有操心。隨後,第三特混艦隊的其他戰艦也返回了科隆港,幾艘受了輕傷的戰艦都需要維修,而且都是戰鬥損傷,維修起來相對比較麻煩。在經過了檢查後,工程師得出的結論是,第三特混艦隊很有可能缺席七月分的所有作戰行動。
維修的事情是急不來的,談仁皓也沒有去催促工程師與維修隊伍加快維修速度,畢竟戰艦如果不接受最好的維修,就算是重新回到了戰場,也不可能有很好的表現。帝國海軍在這方面是有教訓的,“玄宗”號航母就是因為幾次維修不徹底,結果導致問題惡化,不得不在服役不到十年後就離開了作戰部隊。也正是從“玄宗”號總結出的教訓,帝國海軍在戰爭期間制訂了相對嚴格與完善的維修條例,從而保證了其他受損戰艦都能夠得到最好的照顧。
談仁皓也樂得輕鬆幾天,特別是在二十七日拿到了美軍大西洋艦隊的最新情報之後,他也沒有什麼壓力了。
進入了西恩富戈斯港的大西洋艦隊的遭遇好不到哪裡去。雖然港口是避風的地方,但是當颶風在附近登陸的時候,那場面是可想而知的。在二十四日上午十點四十分左右,颶風在吉隆灘附近登陸,登陸地點距離西恩富戈斯港不到60公里,而颶風的風暴中心直徑就有十幾公里。當時,港口海面上的風速超過了80節,如果不是颶風在登陸後迅速減弱的話,恐怕就算是停泊在港口內的戰艦都會被拋翻。當颶風過去的時候,大西洋艦隊也基本上被“摧毀”了。
帝國的情報部門在二十七日從美國海軍部,以及幾個重要的海軍船廠獲得了情報,經過綜合分析後,最終判斷,大西洋艦隊基本上失去了作戰能力,而且很有可能在七月中旬之前不可能修復。
從當時獲得的情報來看,斯普魯恩斯手下的六艘航母全部被颶風損毀。與“湖”級航母一樣,“埃塞克斯”級航母的飛行甲板也是異常脆弱的。本來“埃塞克斯”級航母就是針對在太平洋上作戰的環境而設計的,因此在最初沒有采用全封閉式艦首,同樣也用的是開放式機庫。結果,好幾艘航母在太平洋上遇到了風暴,都有所損傷。後來,美國海軍從第三批開始,為航母安裝了“颶風艏”,只是因為“埃塞克斯”航母當時所搭載的高射炮數量已經嚴重超標,甚至不得不透過減少高射炮的備彈量來減輕上部結構的重量,也就難以為航母安裝半封閉式機庫。換句話說,“埃塞克斯”級航母也存在著“水土不服”的現象,在遇到惡劣天氣時,就很難自保了。
這六艘航母肯定都得進行維修,而西恩富戈斯港只是一處商用港,而且港口規模並不大,沒有配套的維修設施。另外,美國海軍不存在著遠距離作戰的問題,也就沒有像帝國海軍那樣建造大批的工程維修船隻,受損的戰艦隻能前往有基礎設施的軍港進行維修。而當時最近的軍港就是聖地亞哥,只是這裡已經遭到了轟炸,很多基礎設施損壞,還存在著不安全因素,所以艦隊是不可能返回聖地亞哥的。除此之外,就只有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以及美國東海岸的諾福克等幾個軍港了。暫且不說維修需要花多少時間,大西洋艦隊從西恩富戈斯出發後,需要兩天時間才能到達邁阿密,而前往諾福克,需要三天半的時間。
除了航母之外,大西洋艦隊裡的其他戰艦也有問題,特別是驅逐艦的損失最大。比起唐帝國海軍的大型驅逐艦,美國海軍的驅逐艦噸位都在2500噸左右,而且在主機功率有限,且需要保持較高航速的情況下,只能採用長艦體的設計方式,這也降低了戰艦的抗風浪能力。而要想提高穩定性,就必須得減輕上部結構的重量,從而使上部結構更為脆弱。當時,在西恩富戈斯港的20多艘驅逐艦中,超過一半都被損毀,其中有兩艘驅逐艦還被大風給吹翻,另外一艘因為錨鏈斷裂,結果被吹到了海灘上!因為港口水面有限,好幾艘驅逐艦都是因為停泊距離過近,結果在大風中相撞!
因為只有少數驅逐艦還能航行,當時要想讓受損戰艦去別的港口維修,還必須等到護航的驅逐艦到達,這又耽擱了幾天的時間。到二十七日,也就是美國海軍確定了維修計劃的時候,大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