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上解決問題。另外,半年前,斯普魯恩斯有充足的時間來訓練艦隊,現在,他卻沒有多少時間來強化訓練了。問題很明顯,如果讓那兩支新編的特混艦隊投入戰鬥的話,唯一的作用就是給唐帝國海軍增添戰果,用幾艘航母,幾十艘護航戰艦,幾萬名官兵去換掉唐帝國海軍的幾十架,最多幾百架轟炸機,以及同樣數量的炸彈與魚雷,這有什麼意義?
當時斯普魯恩斯所想到的辦法,或者唯一的辦法就是對艦隊官兵重新編組,提拔一批有經驗的官兵,並且將其安排到重要的崗位上,負責領導更多的新兵。這樣,不但能夠提高訓練的效率,而且在作戰時,那些已經在戰場上走了一圈的官兵就能夠起到鎮定軍心的作用,同時在關鍵時刻發揮出重要的作用來。這個辦法並不難,很容易想到,關鍵的問題是,九支航母戰鬥群的官兵總數近八萬人,而要徹底改變人員編制,那就要涉及到幾乎每一個官兵,這是一件工作量非常巨大的任務。
斯普魯恩斯把這件事情交給了特納去完成,特納本來就是第五艦隊參謀長,對艦隊的情況比較瞭解,而且這是一項比較細緻,繁雜的工作,斯普魯恩斯沒有太多的時間與精力來處理這些問題,也就只能讓特納負責了。
除了人員編制,還有艦隊戰艦的編制也要確定下來。這也是斯普魯恩斯唯一覺得比較容易解決的,或者說還算不上麻煩的問題。之前,第五艦隊一直缺乏強大的護航戰艦,特別是為航母提供防空掩護的護航戰艦。現在問題一次性的解決了,4艘戰列艦,12艘大型巡洋艦(美國海軍實際上一直沒有采用“大型防空巡洋艦”這個艦種名稱),16艘重巡洋艦,這足夠為每艘航母提供三艘,或者是四艘主力防空戰艦了。另外,還有眾多的驅逐艦,這也能夠提高艦隊的反潛能力,避免像上次那樣,在航母負傷之後遭到潛艇的偷襲,結果造成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
三支特混艦隊的編制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平衡,斯普魯恩斯也沒有這麼想過。實際上,當時他擁有的巡洋艦就足以為航母提供防空掩護,而戰列艦可以編成一支獨立的艦隊。至少斯普魯恩斯有這樣的想法,如果唐帝國海軍的第三特混艦隊也出現在中太平洋戰場上的話,那麼他就得考慮有一支戰列艦艦隊去對付第三特混艦隊。
艦隊戰艦的編制工作進展得很順利,這是由斯普魯恩斯自己來做的,實際上這也正是一項大權,斯普魯恩斯沒有讓別人代勞。
第四個大問題就是情報,這也是最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果是軍隊效率低下,斯普魯恩斯可以想辦法解決,提高效率,可是情報機構效率低下,他就只能抱怨,除了抱怨,他也只能繼續等待。另外,情報還涉及到與別的部門,特別是一些斯普魯恩斯比較討厭的政府部門打交道,所以他將這件事交給了米切爾去負責。怎麼說,米切爾都是戰區參謀長,名義上職權在斯普魯恩斯之上,而且戰區參謀長肯定得負責情報工作,這也是米切爾分內的工作,由他出面與情報機構交涉,要比斯普魯恩斯直接與情報機構交涉好得多。
最後一個大問題必須得斯普魯恩斯自己解決,別人都幫不上忙,那就是再安排一個特混艦隊司令官。可問題是,現在他能夠找到的合適的司令官並不多,甚至可以說沒有一個能夠讓他感到滿意。
一般的情況下,美國海軍新任司令官都是直接從部隊內提拔起來的,而任命司令官的標準很多,其中以閱歷,以及在戰鬥中的實際表現最為重要。很多參謀的閱歷不是問題,斯普魯恩斯手下就有一批30到40歲的參謀。可問題是,這些參謀在戰鬥中的實際表現,還有參加的作戰行動都不多,要把他們提拔起來擔任司令官,這顯然有點勉為其難,而且也不可能有很好的表現的。
無奈之下,斯普魯恩斯想尼米茲提出,讓米切爾兼任特混艦隊司令官。當時米切爾也是唯一比較優秀的合適人選了。之前,米切爾擔任過第32特混艦隊司令官,後來還繼哈爾西之後擔任過第三艦隊司令官。從經驗上講,米切爾比當時除斯普魯恩斯,特納之外的其他所有將領都要多,另外,米切爾在戰場上表現也不差。在“珊瑚海大海戰”中,米切爾的第32特混艦隊還首先發現了第四特混艦隊,只是最後的結局已經超過了他的控制範圍,也超過了他的能力範圍。
最大的問題是,米切爾當時是戰區參謀長,讓他兼任特混艦隊司令官的話,他就得離開珍珠港了。兼任多項職務在美國海軍中並不是大的問題,之前就多次出現過,比如在戰爭初期,尼米茲就同時任太平洋艦隊司令以及太平洋戰區總司令,當時還沒有成立西南太平洋戰區。到現在,尼米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