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患卻是無法忍受的。在戰鬥中,帝國戰艦因為火火炮炸膛,或者是其他的因為火炮過度使用而造成的事故數不勝數,而這其中,炮管的壽命問題就一直讓帝國海軍覺得是個嚴重的麻煩。
“瑞獸”級巡洋艦的主炮身管採用了新的鍛造方法,而所使用的炮鋼更是新冶煉技術的結晶。在地面試驗中,新型240炮管的使用壽命超過了老型號五成,這使戰艦可以在作戰中堅持更久,而不需要急著返回港口更換炮管。另外,戰艦上的120毫米與80毫米高射炮的炮管也採用了新的鍛造工藝,只有40毫米與20毫米高射炮的炮管沒有必要採用新工藝(另外的大型防空巡洋艦也將在維修期間換上新的炮管,而重巡洋艦上的200毫米主炮炮管,驅逐艦上的155毫米主炮炮管也將全部更換,換下來的炮管將提供給陸戰隊的那些火力支援船使用。現在只有戰列艦使用的400毫米主炮炮管因為生產工藝還跟不上,而且需求量不是很大,所以沒有更換)。
“瑞獸”級採用的仍然是240毫米主炮。當時,海軍已經提出應該為這種巡洋艦安裝更大口徑的主炮,因為美國海軍即將服役的“阿拉斯加”級巡洋艦的主炮口徑肯定在300毫米以上,這遠遠的超過了“瑞獸”級巡洋艦。最後,海軍的裝備技術辦公室否絕了這一要求,道理很簡單,“瑞獸”級的任務就是防空,而不是對海作戰,對付美軍“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的任務是由戰列艦,以及航母上的轟炸機承擔的。另外,“阿拉斯加”級巡洋艦的防禦並不是很強大,240毫米主炮發射的新式穿甲彈完全可以在交戰距離上擊穿對方的裝甲,因此沒有必要去重新搞一種主炮出來。
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的分析是比較有道理的。當時帝國海軍240毫米口徑以上的主炮實際上只有三種:400毫米,360毫米,以及330毫米。330毫米是老式戰列艦的主炮,現在已經停產了,而所剩不多的那些也都交給了陸戰隊,安裝到了火力支援船上。360毫米主炮是為“尊嚴”級開發的,而“尊嚴”級已經全部戰沉了,庫存的備用火炮也被移交給了陸戰隊。因此,當時帝國海軍實際上能夠提供的只有400毫米巨炮。另外,帝國海軍可以從德國引進280毫米(實際上是282毫米)的主炮,可這帶來的問題更多,一是新的生產線難以建立,而是多了一種彈藥對後勤保障帶來的麻煩是不小的。當時也沒有任何工廠能夠拿得出240與400毫米之間的火炮來,如果因為要安裝更大口徑的艦炮而耽擱了戰艦的服役時間,這就更不划算了。
當然,在設計的時候,工程師還是考慮到了未來的改進餘地的(實際上增加主炮口徑從來就不是帝國海軍戰艦改進的重點),在設計的時候留出了一定的改進餘地,如果條件成熟,而且與實戰需要的話,那麼今後“瑞獸”級還是可以安裝更大口徑的主炮的。
談仁皓是在去德黑蘭之前就拿到了“瑞獸”級大型防空巡洋艦的效能引數手冊的。在他看到這些新戰艦之前就確信,這將是整個大戰期間世界上最為強悍的防空戰艦,因此他立即就要了三艘,準備給每支航母戰鬥群提供一艘,作為戰鬥群裡的防空指揮艦使用,這樣,航母上的防空指揮中心就不會經常忙中出錯了。
當談仁皓來到碼頭旁,看到了那艘已經完成了棲裝,正在做最後檢驗的巡洋艦的時候,他簡直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艘戰艦要比“李靖”號長十幾米,而且顯得更為高大。後桅杆上的兩部雷達(一部對海,一部對空),以及在前桅杆上的那些天線,簡直讓談仁皓覺得這應該是一艘在幾十年之後才會出現的戰艦。而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戰艦上林立的炮管。八座120毫米雙聯裝高射炮分成了四組,位於戰艦左右兩舷的前後方,每兩座為一組。而80毫米高射炮群的位置要稍微高一點。戰艦上已經放棄了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故障率非常高),全面換用雙聯裝40毫米高射炮。而20毫米機關炮更是密密麻麻的。就算現在這艘戰艦安靜的停泊在碼頭的旁邊,但是談仁皓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來,當敵機襲來的時候,這艘戰艦上的防空火力將會多麼的猛烈。
“我們上去看看吧!”郝東覺更有興趣,“仁皓,要不要考慮將旗艦轉移到‘麒麟’號上來?”
談仁皓笑著搖了搖頭。“現在我對‘興凱湖’號上的生活設施還是比較滿意的,難道你覺得這艘戰艦上更舒服?”
“我是無所謂了。”郝東覺聳了下肩膀,“你準備讓誰來指揮這艘戰艦?”
“魏東北怎麼樣?”談仁皓跳下了舷梯,登上了戰艦,立即就嗅到了一股刺鼻的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