級戰列艦是英國在第一次全球戰爭之前建造的,雖然在其服役期間進行過數次大規模改進,甚至將原先使用的13。5英寸口徑的主炮換成了15英寸口徑的主炮,但是這艘戰艦已經非常的落後了,改進不可能從根本上提高戰艦的效能,特別是防護能力。“鐵公爵”號採用的是全面防禦技術,即將整條戰艦都包裹在了裝甲鋼板之中,這就導致在重點部位的裝甲厚度不夠,難以擋住重型穿甲彈的打擊,其主裝甲帶的最厚處也不過12英寸,而且使用的裝甲鋼板還是一戰前鍛造的,其防護能力可想而知。
帝國海軍在研製400毫米口徑的巨炮時,曾經用一艘在一戰前建造,退役之後被當作實驗艦的戰列艦做過試驗,25式穿甲彈能夠在20000碼的距離上穿透一戰時期那些戰列艦的主裝甲,而最新的26式穿甲彈能夠在25000碼的距離上對那些老式戰列艦構成致命的威脅。英國海軍在一戰中建造的戰列艦的防護水平是最為糟糕的,12海里的距離大概相當於22000碼,因此,在這個距離上,“鐵公爵”號上的主裝甲帶是不可能擋住由“南寧”號打來的重型穿甲彈的。
很快,26式穿甲彈的威力,以及“鐵公爵”號的防護能力就得到了證實。三點四十三分,“南寧”號的第六次齊射終於收到了戰果,九門主炮打出的九發炮彈形成了跨射,其中一發就準確的命中了“鐵公爵”號兩座煙囪之間。因為交戰距離太遠,穿甲彈幾乎是垂直落下的,而該處僅僅3英寸厚的水平裝甲是不可能擋住26式穿甲彈的垂直打擊的。炮彈在穿過了水平裝甲甲板之後,還向下穿透了至少四層甲板,然後在艦體內爆炸。26式穿甲彈的裝藥量不到20公斤,雖然這點炸藥的威力是相當有限的,但是當炮彈在艦體內爆炸後,主要的破壞效果不是由炸藥本身產生的,而是由爆炸產生的衝擊波,還有大火引燃戰艦內的易燃物品時產生的高溫,濃豔等造成的。
中彈部位極為關鍵,煙囪的下方就是戰艦的鍋爐艙,炮彈是在鍋爐艙下面爆炸的。如果“鐵公爵”號用的是燃油鍋爐的話,那麼這一發炮彈就足以讓這艘戰列艦完蛋了。爆炸產生的大火沒有把戰艦上的燃煤點燃,卻引燃了一些其他的物品,比如水密艙門上的橡膠,還有一些救生裝置等等。同時,爆炸產生的衝擊波直接將其上方的數座鍋爐給震壞,大量的高溫水蒸氣洩露了出來,這幾個鍋爐艙裡的英軍官兵全都被活活的蒸死了!“鐵公爵”號也算是比較幸運的,這艘“老爺艦”沒有像後來的戰列艦那樣,採用四臺,或者八臺大功率鍋爐,而是採用了二十多臺小鍋爐,因此這發炮彈沒有能夠徹底打掉戰艦上的動力系統,只是幹掉了一百多名英軍官兵,同時讓“鐵公爵”號戰列艦的速度又16節降低到了12節。
戰艦內部的大火很快就蔓延到了艦面上,“南寧”號上的瞭望員很快就把情況報告了回來,同時也精確的測量出了與敵艦的距離。瞭望員用目視測量得出的炮擊引數肯定要比當時由雷達測繪出的炮擊引數準確得多。“鐵公爵”號就如同一隻漂浮在海上的火把一樣,在由瞭望員提供炮擊引數之後,“南寧”號上的那九門主炮就打得更為精準了。
三點四十八分,“南寧”號的第九次齊射再次命中了目標。這次的爆炸閃光明顯要弱得多,瞭望員判斷是穿甲彈落在了敵艦右舷外的海面上,隨後擊中了敵艦水線以下部位。這才是真正關鍵的打擊。與後來的戰列艦不一樣,“鐵公爵”級這類在一戰前建造的戰列艦都不太重視水下防禦,主要是當時魚雷威脅還不大,另外,炮戰的距離很近,炮彈難以擊中戰艦水線以下部位。也就是說,“鐵公爵”號幾乎沒有水下裝甲,其水下防禦能力幾乎等於零!26式穿甲彈在穿過了幾米的海水之後,照樣可以輕易的鑽入艦體內部。這種打擊是致命的,就算炮彈不爆炸,在戰艦水下以下部位撕開的巨大裂口都足以導致戰艦嚴重進水了,而當炮彈在艦體內爆炸後,產生的強大沖擊波幾乎能夠在艦體上撕開一個直徑數米的大洞,甚至是直接炸斷戰艦的龍骨!
事實確實如此,這枚26式穿甲彈就在距離艦首大概四分之一艦長處爆炸,並且在戰艦的右側撕開了一個直徑超過5米的大洞,而這類損傷是不可能在戰鬥中修復的,也沒有任何一艘戰艦上有如此巨大的堵漏裝置。海水迅速的湧入了該處的幾個艙室。對“鐵公爵”號而言,這也許是幸運的,因為中彈部位距離a主炮下方的彈藥艙只有一道隔板的距離,如果不是因為海水迅速湧入的話,那主炮彈藥艙就很有可能被引爆!
第二次中彈之後,“鐵公爵”號開始右傾,速度也降低到了10節左右。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