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可以使用,而德國海軍卻只有四艘破殘的主力艦。德國海軍則是戰術上的勝利者,在沒有沉一艘主力艦的情況下幹掉了兩艘英國的主力艦,重創兩艘,而且還擊沉了“胡德”號,這艘當時英國最龐大的主力艦。
同時,雙方又都是失敗者。德國海軍元氣大傷,至少在好幾個月之內難以出動了,而且德國也認識到了他們與英國的差距,就算征服了西歐,打敗了法國,德國也無力迅速擊敗英國,至少在擊敗英國海軍之前,是無法擊敗英國的。同時,英國也再也不敢派遣艦隊南下,甚至連派遣艦隊到地中海去的膽量都沒有了,德國海軍並沒有停止活動,英國艦隊就得守在家門口,難以協同美軍,分散唐帝國的海上力量。
雙方的勝利宣言都在事實的基礎上有所誇張,同時兩國的國民也在歡慶他們的勝利。英國人再一次慶祝把德國海軍封鎖在了港口裡面,成功的捍衛了英國海軍在北大西洋上的絕對霸權。德國人也在歡慶他們的輝煌勝利,在實力相當的情況下幹掉了兩艘敵人的戰艦,而且自己無一損失。
談仁皓也在關注這件事情,雖然戰鬥發生在地球的另外一邊,可這對整個戰局的影響是很大的。如果從大戰略的角度來看的話,德國海軍是真正的勝利者。這次德國海軍出擊的目的不是要衝入大西洋,更不是去擊敗英國艦隊,他們的最高戰略目的是要把英法艦隊牽制在北大西洋上,讓英法艦隊無法南下,無法威脅到唐帝國艦隊在南大西洋上的最後一個據點。從這個角度來看,德國海軍的目的達到了。
英國人已經把地中海分艦隊撤回了本土,防止德國海軍艦隊再次出海發動襲擊(英國的情報部門還沒有確定四艘德國戰艦有多大的損傷,也就暫時還不知道這四艘戰艦什麼時候可以返回戰場)。這樣一來,不但英國海軍無法分兵南下,連法國海軍都被牽制住了。在英國地中海分艦隊撤走之後,法國海軍必須要加強在地中海的存在,幫助本來就不強大的義大利與西班牙海軍對付波斯帝國的地中海艦隊。這樣一來,歐洲列強的艦隊都被牽制在了地中海,除非美國敢從太平洋抽調戰艦去大西洋的話,不然唐帝國海軍在南大西洋上的存在就不會受到任何威脅了。
局勢上這微妙的變化不但被談仁皓注意到了,連美國方面也注意到這一點。實際上,早在12月底的時候,也就是談仁皓他們剛剛打敗了斯普魯恩斯的時候,美國總統的特使就趕到了英國,要英國海軍抽調部分戰艦南下,並且還提出了重要的一點,唐帝國在南大西洋上也就只有四艘老舊的戰列艦,英法海軍如果能夠抽調六艘戰列艦與兩艘航母的話,就能夠掃蕩整個南大西洋,殺入印度洋,切斷唐帝國本土到東地中海的航線,這對整個歐洲戰局也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英國宣佈了勝利之後,美國的總統特使第二次趕到了倫敦,並且還帶去了一份情報,德國海軍的四艘主力艦都遭到了重創,半年,甚至一年之內都難以修復,而且德國海軍正在建造的“齊柏林”號航母的進度也很慢,在25年都不一定能完工,德國並沒有建造其他的主力艦,英國海軍可以放心大膽的將主力艦隊派到南大西洋上去。即使今後德國海軍恢復了元氣,到時候美國海軍的實力增強之後,也將派艦隊到北大西洋上參戰,聯手對付德國人。
美國開出的條件是極為優厚的,可英國人並不買賬。英國人對海戰太敏感了,而他們收到的情報正好相反,“俾斯麥”號與“提爾皮茨”號的損傷並不嚴重(這是事實),大概一兩個月就能修復,而這才是英國海軍最大的威脅。另外,德國人已經準備建造第二批兩艘“俾斯麥”級,甚至是更好的戰列艦,而且很有可能在25年底就服役(這沒有任何可能,但是建造戰列艦最快的唐帝國也要花一年半的時間才能建造好)。所以英國本土仍然有威脅,而且西歐戰局如果有所變化的話,那麼就更需要英國艦隊留在北大西洋了。
法國人也堅持認為,他們進入南大西洋的最終目的實際上是要絞殺從唐帝國本土到東地中海的航線,讓唐帝國無法透過海路向德國輸出戰略物資。要達到同樣的目的,其實並不需要繞這麼大個圈子,如果能夠獲得北非戰場上的勝利,控制蘇伊士運河的話,效果還更好一些。就算在北非戰場上難以迅速打敗唐帝國的遠征軍,也可以透過奪取東地中海的制海權來達到這一目的。
顯然,美英法三國利益的差別導致了三個國家在戰略判斷上的差別。說白了,進軍南大西洋對英法實際上沒有多少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為美國分擔了壓力。可同樣的,北非戰場,以及東地中海上的戰鬥對美國也沒有什麼利益,北非戰場上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