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大規模向盟友提供戰艦的行動上就能看出來,戰爭打到這個時候,帝國海軍的實力不但沒有被削弱,反而增強了不少。
在戰爭爆發的時候,帝國海軍只有八座可以承建戰列艦與航母的大型船臺,而且其中有四座長期沒有開工,基礎設施已經嚴重落後。因此,在戰爭爆發的時候,帝國海軍花費了大量的力氣來擴大造艦能力。到此時,帝國海軍已經有十二座可以承建五萬噸級戰艦的大型船臺(艦艇在船臺上建造的時候,其重量要比服役時小得多,因為在船臺上只進行船體建造,然後在碼頭旁進行棲裝),而且這十二座船臺都在高效率的運轉。另外,帝國海軍擁有的可以承建萬噸級戰艦(大型防空巡洋艦,重巡洋艦,快速戰鬥支援艦,大型登陸艦)的船臺已經達到了三十六座,可以承擔三千噸級(驅逐艦,登陸艦)的船臺數量更是超過了五十座。至於那些用來建造潛艇,小型驅逐艦(主要用於近海反潛,以及執行護航任務),登陸艇,掃雷艇等等排水量千噸左右的戰艦的船臺更是數不勝數了。
“船臺”這個詞顯得有點單調,可這是一個國家的造船能力的直接反映。所有的大型艦船都得先在船臺上進行基礎建造,而有多大的船臺,就能建造多大的戰艦,而船臺的數量就是一個國家能夠同時建造多少艦船的直接表現。上面提到的都是用來建造軍用艦船的大型船臺,這與建造民用船舶的船臺是有所區別的。這是一條極為重要的資訊,任何一個國家要想擁有強大的海軍,那就得首先擁有強大的基礎,而造船能力就是海軍的基礎。
到這個時候,談仁皓才瞭解到了帝國到底有多強大的艦船建造能力,之前,他知道的只是帝國海軍會定期獲得一批戰艦,並且猜測帝國海軍有著極為強大的造船能力,可並沒有一個直觀的認識。而直到他看到了甘永興給他的那份檔案的時候,這才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帝國海軍的強大並不僅僅體現在艦隊的戰鬥力方面,更多的時候體現在了海軍的造船能力方面。如果沒有如此強大的基礎實力的支援,那麼帝國海軍也不會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
因為有著強大的造船能力,所以帝國海軍的造艦規模也非常的龐大。計劃在25年底到26年初的兩個月之內服役的主力戰艦就包括了六艘第三批次的“湖”級航母,四艘第三批次的“新省會”級戰列艦,七艘第二批次的“瑞獸”級大型防空巡洋艦,八艘第四批次的“江河”級重巡洋艦(第二階段改進型號),以及四十多艘“城市”級驅逐艦。另外一些將在這一期間內服役的戰艦還包括了三十多艘潛艇,八十多艘登陸艦,以及二十多艘快速戰鬥支援艦。
這些戰艦並不是在同一個時間統一服役的,而是在這一期間內陸續服役的。比如,第三批次的四艘“新省會”級戰列艦都在十二月中旬完成了棲裝,現在正在進行初期海試,預計能夠在26年一月底正式服役。第三批次的六艘“湖”級航母中,已經有四艘完成了棲裝,其中兩艘正在進行初期海試,其他的兩艘也即將完成棲裝,這批航母將在一月底到二月初之間陸續服役。其他的戰艦也都比較類似,而如同驅逐艦,潛艇這類小型戰艦則是建成後就進行海試,並且陸續加入海軍戰鬥序列的,並不是成批次的服役。
除了即將服役的新戰艦之外,之前在戰鬥中受損的戰艦的維修工作也將在25年底完成。而這些戰艦在維修的時候,都會做中期改進,以提高戰艦的效能與戰鬥力。比如,所有的“江河”級重巡洋艦在進行大修的時候,都會按照第二階段的標準進行改造,主要就是將雙聯裝240毫米主炮換成三聯裝200毫米主炮,並且取消了減少了兩座120毫米副炮炮塔,增加了四座80毫米高射炮的炮塔,其他的改進也有,比如換上與“瑞獸”級一樣的雷達等。
在這些維修的戰艦中,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原本隸屬於第一特混艦隊的那三艘艦隊航母,以及第三特混艦隊的那五艘戰列艦了。
“興凱湖”號航母是最先完成修復工作的,該航母在維修期間,也進行了改進。改進有幾個重點,一是加強了關鍵部位,比如升降機附近的結構強度,加強了抵抗炸彈攻擊的能力。二是增加了重要部位的裝甲厚度,比如在鍋爐艙與輪機艙外側的裝甲厚度加厚了25毫米,並且加強了防魚雷隔艙的結構強度。三是換裝最新型號的彈射器,新彈射器的最大改進是提高了使用壽命,其他效能變化並不大。四是增加了高射炮,特別是小口徑高射炮的數量。五是減少了高射炮彈藥的儲備數量,這主要是為了降低航母的重心,提高航母的穩定性。最後就是改進了航母的雷達,增強了指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