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特混艦隊參謀長的常薦新不得不用巡洋艦在北面組織一條防線,攔截北上的敵艦隊,結果第二特混艦隊的炮擊編隊損失極為慘重。而在這次的戰役中,常薦新從一開始就做出了準確的判斷,而且每一次戰鬥調整都非常準確,從始至終都沒有給敵人多少機會。另外一點,在兩年多前的那場戰鬥中,嚴師琦為了爭功,最後導致第三特混艦隊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數艘戰列艦被擊沉或者是遭到了重創。而在由常薦新指揮的這場戰鬥中,第三特混艦隊的損失微乎其微,幾乎可以算做完勝!
不得不承認,“英吉利海戰”是一場極為漂亮的戰列艦之間的決戰,而這肯定是對唐帝國海軍,對第三特混艦隊來說的。這場戰鬥也體現出了常薦新在指揮艦隊炮戰時的高明之處,更體現出了常薦新的指揮特點,即在戰鬥中,要儘量的已己之長擊敵之短。實際上,這正是戰術指揮的一個統一特點,不管是地面戰鬥,還是海上戰鬥都不例外。
在整個交戰過程中,第三特混艦隊就一直在利用自己的優勢與敵人作戰,而第三特混艦隊的優勢有兩點,一是先進的炮瞄雷達系統,二是比敵人更厲害的火炮。這兩個優勢結合起來之後,那就是第三特混艦隊在遠戰方面比英國本土艦隊強大許多。實戰證明,即使是在十三海里,也就是大概26000碼的距離上,26式穿甲彈對“納爾遜”級戰列艦厚達15英寸的主裝甲帶仍然有三成左右的穿透率,而對付“伊麗莎白女王”級與“鐵公爵”號就更不在話下了。
從這也能看出英國人的裝甲鋼材的質量確實不怎麼樣。按理說,26式穿甲彈最多在15000碼的距離上洞穿15英寸厚的裝甲,而在25000碼的距離上,最多隻能打穿10英寸厚的裝甲。也就是說,英國人15英寸厚的裝甲也就最多相當於唐帝國戰艦上250毫米厚的裝甲。
雷達方面的差距更是決定性的。在12海里左右的距離上,“新省會”級的雷達可以為主炮提供準確的目標引導引數,雖然在這個距離上的命中率非常低,甚至還不到半成,但是在同等條件下,英國戰列艦上的雷達甚至很難以清楚的探測到目標,就更難以引導炮擊了。事實也確實如此,在整個交戰過程中,最初沒有遭到打擊的三艘英國戰列艦根本就無法對第三特混艦隊的戰列艦構成多大的威脅,這就更不要說那三艘遭到了集中打擊的戰列艦了。除了幾次因為運氣好而命中了目標之外,在幾個小時的炮戰中,英國本土艦隊的那幾艘戰列艦就沒有對常薦新他們構成任何實質性的威脅。
戰鬥打到這個地步,就算英國人再怎麼驕傲,也不得不承認對手的能力,更不得不承認與唐帝國海軍之間的巨大差距。別手八艘老掉牙的戰列艦,就算當時參戰的是八艘英國海軍最先進的“前衛”級戰列艦,也不一定能夠在戰鬥中獲得勝利,最多隻是給第三特混艦隊製造更大的傷亡而已。可以說,到了戰爭後期,英國這個最為重視戰列艦的國家反而沒有世界上最好的戰列艦。
導致英國在製造先進戰列艦方面落後的原因有很多,國力,對戰列艦的設計思想,本土遭到了毀滅性的轟炸等等。這其中有一點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在北大西洋上,英國海軍實際上沒有遇到任何有威脅的挑戰,因此,在發展新式戰列艦方面,英國人的壓力就不是很大。往往,英國海軍是在一種被動的情況下發展的,比如當德國人開始建造“俾斯麥”級的時候,英國海軍就發現他們以往的所有戰列艦,包括在戰前建造的“英王喬治五世”級都不是“俾斯麥”的對手了。結果,英國海軍才重新啟動了“獅”級戰列艦的建造計劃,並且加快了建造“前衛”級的速度。也正是這種被動的,針對區域性戰區要求的發展動力,使英國人不可能跟上其他列強的步伐。
相反,唐帝國海軍不但面臨著口木這個直接威脅,而且還得與美國海軍爭奪太平洋的控制權,同時還得照顧到全球局面。因此,唐帝國海軍在發展新式戰艦方面不但有敵人的壓力作為動力,自身追求盡善盡美,這也是唐帝國海軍發展的主要動力。比如當初建造的“尊嚴”級實際上就是針對口木改進“金剛”級,並且為尋求全面壓倒口木海軍的優勢戰艦而建造的。而隨後開工的“新省會”級則直接瞄準了美國的“依阿華”級,對“新省會”級的全面改進則是出於技術的進步,以及帝國海軍自身發展的需要。
除了與坎寧安指揮的英國遠征艦隊的那場戰鬥之外,這是唐帝國海軍第二次與英國皇家海軍交戰,而且是雙方在大戰期間打的唯一一次炮戰。在此之前,英國人還在嘲笑唐帝國海軍是一支依靠航母作戰的海軍,而在此之後,就算是最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