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最大的問題是,這些雷達的鼓掌率非常高(這是雷達出現時最受指責的地方,甚至因此有很多艦隊指揮官更信任瞭望員的眼睛),而且美國艦隊裡就只有三艘重巡洋艦上配備了雷達,其中只一艘在艦隊左側,另外兩艘分別在艦隊的前方與後方。
在這個距離上有沒有雷達都無所差別。當時(直到二戰結束都沒質的變化)的指揮系統根本就無法將雷達的效能完全發揮出來。實際上,除了遠距離發現目標之外,雷達的另外一個極為重要的作用就是引導防空作戰。因為受到整個指揮體系落後的影響,雷達的這個作用基本上沒有發揮出來。直到戰爭後期唐帝國海軍才開始這方面的嘗試,而真正讓雷達與指揮系統真正的結合起來,還是大戰之後十多年的事了。
轟炸機群大概落後前出護航戰鬥機群十分鐘左右的航程。也就在安士樂率領護航戰鬥機追殺“野貓”的時候,秋耿波中校率領的“翠鳥”機群首先看到了前方正在以最快速度朝北航行的第17特混艦隊。艦隊裡的兩艘航母確實非常容易辨認。“列剋星敦”號高大威猛,是類似於“赤城”號,由主力艦改建而來的大型艦隊航母,其排水量近五萬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艦隊航母,而且這個紀錄將被一直保持到戰爭後期。相反,“黃蜂”號就要小得多了,僅長度就比“列剋星敦”號短了35米。
“黃蜂”號實際上並不是美國新一級艦隊航母(唐帝國與德意志帝國的情報部門在這裡都嚴重失誤),而是為了用光《松江條約》限制下的所有航母噸位,以取代老舊不堪的“蘭利”號而建造的一艘單獨成為一級的航母。設計上,“黃蜂”號類似於等比例縮小的“約克城”級航母,但效能上並不令人滿意,其中最糟糕的就是,其水下防護能力比“約克城”級航母還要薄弱(“約克城”級航母開始服役之後,其水下防禦能力薄弱的缺點就已經受到很多的指責與置疑了)。航母的滿載排水量僅17500餘噸,長234。4米,最大速度剛超過29節。而在這麼小的艦體內帶了86架戰機(實際上,這要比“皇帝”級好多了),安放2000名艦隊官兵(包括航空部隊),結果,航母艦面上佈置的防空火炮少得可憐。
美國海軍最初並沒有將“黃蜂”號當作艦隊航母使用,而是一直將其留在大西洋,一來承擔訓練任務(與“突擊者”號一樣),二來就是為船隊護航,到大西洋上執行有限的作戰巡邏任務(主要就利用飛機,在大西洋中部地區幫助英法的驅逐艦尋找德國的潛艇,這也成為了後來使用護航航母的理論基礎)。在大戰爆發前夕,美國海軍認識到其部署在太平洋上的航母數量少於唐帝國海軍,因此才決定將“黃蜂”好緊急調入太平洋。結果,“黃蜂”號沒有趕上第一場海戰,在到達珍珠港之後就頂替了受傷的“約克城”號,成為了弗萊徹的旗艦。
單論航空打擊能力的話,“黃蜂”號不在“列剋星敦”號(標準載機80架)之下。秋耿波可不知道這一點,而且他也不會關心這一點,他唯一看中的就是“列剋星敦”號那龐大的身軀,270米的長度!對任何一名轟炸機飛行員來講,更大的戰艦肯定更有吸引力。結果,秋耿波根本就沒有等到慢了一些的“魚鷹”魚雷機群到達,在迅速的分派了任務之後,立即就率領一個小隊的“翠鳥”朝著“列剋星敦”號衝了過去。
美國戰艦上的防空火炮立即響起,弗萊徹與菲奇肯定都在怨恨戰艦上的防空火炮太少了。特別是弗萊徹少將,在“菲律賓海戰”中,“約克城”號就已經暴露出了防空火力不足的缺點,而弗萊徹也在戰報中提到了這一點,要求全面加強戰艦的防空火力。美國海軍部甚至秘密將幾名口木的航母設計師(當時已經有部分口木的高階人才逃到美國去了)請來,根據這些口木人的意見,拿出了一份加強防空火力的計劃書出來。可這已經太遲了,在兩支特混艦隊離開珍珠港的時候,四艘航母,以及其他的護航戰艦上只臨時增加了一批。50(英寸,後同,不再特別標註)的重機槍,實戰中,這些重機槍幾乎沒有任何作用。
秋耿波也在為美國戰艦的防空火力吃驚,他驚訝的是美國艦隊的防空火力竟然比開戰時口木戰艦的還要差。這也許是他的錯覺,在經歷了那麼多次殘酷的戰鬥之後,如同秋耿波這樣的老牌轟炸機飛行員已經習慣了從密集的火網中穿過,然後再開始俯衝的情況。而現在,他們竟然沒有受到多大的威脅就到達了航母上空,跟隨在秋耿波座機後面的十一架“翠鳥”無一被擊中。
十二架“翠鳥”迅速分成三個小隊,然後陸續開始俯衝投彈。秋耿波沒有第一個俯衝,現在他是大隊長了,他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