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圭介一方面逼問朝鮮否認自己是中國屬國,另一方面提出五項二十七條改革方案,強迫朝鮮限期接受。

但是朝鮮政府當時是親華的,據當時日本駐朝公使館一等書記官杉村濬所說:“當時的情況是,趁朝鮮變亂之機出兵的清國,暗中有所圖謀,本應予以反對,但朝鮮政府不僅無絲毫憎惡之感,反而予以同情”。

因此朝鮮十分反感於日本的蠻橫,敷衍日本的要求,並一再督促日本撤軍。到7月17日,日朝談判也宣告破裂。

戰爭爆發

1894年7月期間,日本發動戰爭的陰謀愈發明顯,中國國內輿論和清軍駐朝將領紛紛請求清廷增兵備戰。

朝廷裡也形成了以光緒帝載湉、戶部尚書翁同龢(光緒帝老師)為首的主戰派。

然而慈禧太后並不願意其六十大壽為戰爭干擾,李鴻章為了儲存自己嫡系的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實力,也企圖和解。

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

到7月中旬中日談判破裂以後,一直按兵不動的李鴻章才應光緒帝的要求,開始派兵增援朝鮮。

而隨著中日、日朝談判相繼破裂,列強調停均告失敗,日本終於可以放手大幹,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營作出開戰決定;7月20日,日本編成了以伊東佑亨為司令的聯合艦隊,隨時準備尋釁;同日,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向朝鮮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其”廢華約、逐華兵”,要求48小時內答覆,朝鮮繼續敷衍日本,於是日本決定出兵控制朝鮮政府,以找到與駐朝清軍開戰的“委託”。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軍突襲漢城王宮,擊潰朝鮮守軍,挾持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解散朝鮮親華政府,扶植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臺攝政。

日本艦隊擊沉了高升號運兵船!

日本嗾使朝鮮親日政府斷絕與清朝的關係,並“委託”日軍驅逐駐朝清軍。

控制了朝鮮政府後,1894年7月25日(農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軍運兵船“濟遠”、“廣乙”,豐島海戰爆發,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浪速”艦悍然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製造了高升號事件。

至此,日本終於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8月1日(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清朝在其宣戰詔書中指出朝鮮歷來是清朝的附屬國,清朝是應朝鮮政府的要求出兵的,相反日本“不遵條約,不守公法,任意鴟張,專行詭計,釁開自彼,公理昭然”,令清朝忍無可忍,因此“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

日本明治天皇睦仁在宣戰詔書中則針鋒相對,聲稱“朝鮮乃帝國首先啟發使就與列國為伍之獨立國”,聲稱其開戰原因是“帝國於是勸朝鮮以釐革其秕政……朝鮮雖已允諾,清國始終暗中百計妨礙……更派大兵於韓土,要擊我艦於韓海,狂妄已極。”

表示其目的是“使朝鮮永免禍亂”、“維持東洋全域性之平和”、“宣揚帝國之榮光於中外”,日本的這些無理藉口和詭辯之辭都充分體現了這場戰爭的非正義性質。

過程

這時在清廷內部,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佔上風。時年慈禧太后六十歲,她盼望從速結束戰爭,以免耽誤她大辦慶典,因此傾向和議,但迫於清議,一時尚不敢公然主和。

中日甲午戰爭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中國境外的朝鮮半島及黃海北部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戰役,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1894年7月下旬,中日兩軍在朝鮮境內開戰。

清軍在豐島海面被日軍偷襲之後,很快也被在陸上的成歡驛的日軍偷襲(詳見成歡之戰),由於朝鮮政府已被日本控制,葉志超、聶士成等部駐牙山的清軍被迫繞道漢城,北撤到朝鮮北部重鎮、平安道首府——平壤。毅軍以分統馬玉昆率五營一隊(約2100人),與淮軍盛字軍以及奉天的奉字練軍、盛字練軍一起,構成了四大軍29營,於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與從牙山退回的葉志超、聶士成部匯合,朝廷命葉志超為駐平壤各軍總統。

平壤之戰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

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五千人;進攻平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