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全部退出蒙古,並給予蒙古充分自治……
俄國人自導自演,話語自相矛盾,謝纘泰接受他的照會後答覆如此大事要等楊銳回來才能確定,克魯平斯基也知道此時楊銳不在國內。在得知楊銳即將回國之後,他給了謝纘泰一個星期的期限以正式答覆。
楊銳是在四月初七回來的。此時離歷史上斐迪南大公被刺身死還有五十六天,離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還有八十四天。斐迪南被刺是不是一定會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他不知道。但斐迪南被刺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從他去年宣佈前往波斯尼亞以來,塞爾維亞人的刺殺準備的很是充分。此人一但身死,那奧匈必定會報復塞爾維亞,至於之後的局勢會怎麼樣,他一時間想不到。
煙霧繚繞的書房內,楊銳剛把斐迪南被刺一事肯定發生說完,謝纘泰就舉手把他話打斷,再側著腦袋想了半天。只等楊銳一根菸燃盡的時候,他才深深吸了口氣,神情凝重的說道:“竟成,這事情九成九會引起歐洲大戰?我們千萬不要參與其中啊!”
“你是說,我們不要開槍殺斐迪南?”楊銳笑道:“你就放心吧,塞爾維亞人想殺斐迪南不是一次兩次了,他們已經準備了好幾次。我們開槍殺人,怎麼也沒有他們殺人後被抓現行的效果好,你還是說說你的判斷吧。”
聽聞楊銳如此說。謝纘泰點頭後道:“現在的局勢下斐迪南被殺,那勢必會引起歐洲大戰。其一,俄國人想趁我們與日本鏖戰之際坐收漁翁之利,這對俄國也許是好事。但對他的盟友法國來說絕對是件壞事。俄軍東調,德國必定對法強勢,第一次摩洛哥危機便是如此。那時候俄軍主力全在東部,只要德國願意。完全可以發動對法戰爭,可最後德國人為了面子。不和法國單獨談判以獲取利益,而是搞了一個國際大會,大會上除了奧匈支援他,沒人支援他,弄到最後什麼也沒有撈著。”
“可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如何解釋?那時候俄國的主力也在西線啊?”看著謝纘泰剖析法德俄三國局勢,楊銳不由問到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不能單獨的看摩洛哥啊,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之前,還有一次波斯尼亞危機呢。”謝纘泰道:“按照情報局的訊息,波斯尼亞危機中,法國不顧法俄同盟,宣佈這是‘一個不牽扯俄國重大利益的問題,法國公眾輿論不能理解這一個問題會導致一場法俄兩個軍隊都參加的戰爭’,也就是說,法國在這件事情上,棄盟友于不顧,使俄國單獨面對德奧處於下風。到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時,俄國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同樣表示:‘這是一個不牽扯法國重大利益的問題,俄國公眾輿論不能理解這一個問題會導致一場法俄兩**隊都參加的戰爭’,對其置之不理,把法國氣的半死。這件事當中,也就英國人最為活躍,按照那時候的情報看,英軍當時已進入戰備,如果德軍進攻法國,他們的遠征軍將第一時間跨過英吉利海峽,出現在法國北部。
俄國一直支持者塞爾維亞,斐迪南大公則是奧匈的王儲,其如果被塞爾維亞人刺殺,奧匈必定對塞爾維亞宣戰,這時俄國極有可能會對奧匈宣戰;奧匈俄國互相宣戰,趁著俄軍主力東調之際,德國也將伺機會對法俄宣戰;至於英國,一定會馬上調停東亞戰爭,讓我們和日俄停戰,好使俄軍撤回歐洲與德軍作戰。說起來德國宣戰時機要看我們,如果我們和俄國繼續打,他們會等我們把俄軍削弱到一定程度再動手,如果我們和俄國停戰,為了不讓俄軍有喘氣之機,他們將會立即對俄法宣戰。”
謝纘泰雖不是外交官出身,但身為一國外交部長,對歐洲的局勢還是清楚的,他說完斐迪南刺殺後之後的情形再道:“法國正在想盡一切辦法阻止俄國和我們交戰,但沙皇明顯是被人蠱惑了,就想乘機削弱我們並拿下蒙古。法國人應該會很高興看到歐洲出現危機,好使得俄國在遠東部隊調回歐洲,對於他們來說,俄軍與我們交戰而死就不如與德軍交戰而死。”
“他們難道就不會再來一次波斯尼亞危機或者摩洛哥危機那樣的表態嗎?說這不是你的重大利益,兩**隊不必要為此參戰?”謝纘泰說的頭頭是道,楊銳開始站在反方角度質疑。
“絕不可能!”謝纘泰說道:“俄國上次在波斯尼亞事情已經被德奧兩個羞辱了。任何一個俄國人都不會再在巴爾幹問題上做任何讓步,這不光是沙皇和他的官員。而是整個俄國高層的決心;而歷經兩次摩洛哥危機,法國也知道不緊緊和俄國站在一起。不阻止俄軍在東亞作戰,那即便英國站在他這邊,也未必能阻止德國。”
“那德國呢,如果斐迪南被殺,雙方妥當解決,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