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兄弟們那邊試過,都說甚好。蔡先生能否和王先生說說,多賣給我們一些快搶和彈藥,”槍支是舉事的第一要務,現在參與的會黨都沒有快槍,全是刀叉,最多隻有鳥統,所以黃廑午由此一說。“我也知道貴會的槍也是買來的,而且全部轉給我們,但能不能去洋人哪裡再買一些,不多,就四百杆!”
蔡元培對軍火之類不熟悉,但也知道復興會有槍,而且知道這槍是楊銳從海外弄回來的。只是料想王季同辦事認真,他說沒有了那就應該真的沒有了。他說道:“只要洋人哪裡能買到,我們幫忙買倒不是難事。可是舉事定在十月,現在距那時時間甚短,怕就怕從外洋購入再運到潭州來不及啊。”
黃廑午倒是早想到了這問題,他道:“先不管時間長短了,現在請先生打電報到滬上,那麼有三個月時間從外洋購入還是來得及的。”
蔡元培想想也是,道:“好,我一會就是打電報。如果能買到哪一定幫貴會買到。”
第二十六章 學院
蔡元培的電報很快就到了滬上。昏暗閣樓裡的煤油燈下,王季同看過之後卻把電報擱在桌子上半響不語。四百杆槍不是什麼難事,現在倉庫裡就有六百杆,可是問題是似乎從上次出貨後他就有一種被盯上了感覺。為了割斷和陸行的聯絡,這些英國步槍都是以美棉的名義放在美租界碼頭倉庫裡的,美租界本來就是僻靜之地,碼頭倉庫所在更是除了力工就不會有什麼雜人,但現在那裡時不時會有捲菸小販子、賣粢飯、酒釀圓子的攤子出現。先不說這些攤販出現有生意沒生意,但是光看這些人的年齡就很不對頭,哪有二十歲人做這個營生的,要做也是老頭子老媽子啊。
這些人是什麼來路呢?王季同默想著這個問題,不一會他看了下懷錶,約莫著時間要到了,他站起身來,沿著樓梯下了閣樓。閣樓是在四樓接著屋頂瓦片,房子租下來之後就改造成他的辦公室,也是復興會滬上總部的辦公室。為了保密,當初把這連著的幾個樓都租了下來,只是這些樓的下面兩層又轉租出去給商家開店,復興會他只用上面第三層和第四層閣樓。進出也從來不走底層,而是挖開了這些樓的隔牆,穿過隔牆從兩邊保留下來的房子裡進出。雖然是有左右兩個出口,但是王季同一般喜歡走左邊的那個,因為下了樓就是一個茶館。,為了進出不引人注意,他還和茶館老闆說好,就在茶館一樓給開了扇側門,茶館在後馬路的萬安裡,和楊銳以前住的如意裡就隔了一條後馬路,這裡人來人往的,後面就是蘇州河,前後跑路都通暢,確實是秘密據點的最佳選擇。
王季同來到茶館二樓的隔間,之前他派去盯梢的人約好在這裡見面,看時間也應該快到了。很快,小胡就出現了。自從被土行的經理打了一耳光了解現實之後,小胡就再也沒有心思在土行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了,加上常常週末曠班和楊銳的那些學生混在一起,他也一咬牙參加了革命。只是由於年齡太小學歷太低,他被安排留在滬上留守,協助王季同工作,本來還擔心他是外地人語言不通,但半年下來他滬上話說的溜極了,加上好動外向的性格,租界華區都被他混的熟透了。
王季同見他來了,不由的盯著他身後看了一下。小胡笑道:“先生別看了,我在外面都轉了好幾圈,就是有跟班的,也跟沒影了。”
小胡說的如此輕鬆,王季同確實眉頭緊扭。在他看來,小胡什麼都好,就是不夠謹慎,收集情報是很有一手的,但是保守秘密卻還差很多。“我們的敵人是空氣,每一個窗戶後面都有一雙眼睛……”王季同說著一些這個世界沒有的語言,其實這是楊銳從電視劇《潛伏》看來的,為了讓人明白情報工作的重要性,他把裡面的很多東西都描述記錄下來了並且給了王季同。看完那些東拼西湊的東西,王季同奉為圭臬,是以時不時就會不自覺的把一些話語說出來苦口婆心的教導眾人。“跟了這麼多天,有沒有跟到什麼訊息?”
小胡在王季同教導的時候裝著一臉嚴肅,但現在一聽問道訊息臉色卻活躍起來,低聲說道:“有訊息。這些人每天晚上收攤子回家都繞來繞去,其實都是回一個地方。”
王季同道:“都回哪裡?”
小胡道:“一個書院,叫做東亞同文書院。在高昌廟桂野裡。”見王季同聽了書院名字迷惑,他接著道:“這書院我也打聽了,好像說是東洋人開的,以前那裡是一個東文學堂,辛丑年的時候改成了東亞同文書院。裡面人不多,一兩百吧。大多都是東洋人,學生也大多是東洋人。”
東亞同文書院王季同是知道的,現在教育會那邊的留學生培訓班請的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