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米的高度,門口兩米多高的大門顯得異常的矮小。這是用橋樑技術搭起來的飛艇庫,鋼鐵的大棚有一百八十米長,十六米高,十八米寬,建造它的德國工程師很驚訝為什麼這些犯傻的中國人要建這麼大的一個礦石儲存庫,但看在馬克和上帝的份上,他還是把事情幹得的很漂亮。
大門緊閉的飛艇庫呢,一個巨大的飛艇像一隻史前無比碩大的恐龍靜靜的停靠在庫裡,一群工人正在小心的往飛艇下面的吊艙裝載貨物。因為是首次飛行,裝載的貨物不滿五噸,上面除了嚴州急需的7mm子彈外,還有二十四門六〇迫擊炮以及足夠數量的炮彈發射藥、引信和模具。至於炮彈本身,那就只能是由嚴州方面自己生產了,其實這並不複雜,通化兵工廠抽調去的工人早就到了嚴州,他們缺的就是這些模具以及發射藥、引信而已,只要這些東西送到嚴州,那炮彈落在清軍頭上那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總後派來的洪璜楠上校正在一邊看著飛艇下的吊艙若有所思,只待身邊的副官告訴他物資已經裝載好了之後,他才回過神來。“都裝好了?”他問了一句廢話。
“裝好了。”副官答道,他不厭其煩的那裝載的內容又複述了一遍:“計有7mm子彈十五萬發,瞬發引信八千個,發射藥五千份,炮彈模具三十個,電臺五部,都已經裝完。”
子彈加上包裝物平均每發二十七點五克,十五萬發就是四千一百二十五公斤;瞬發引信加上包裝物平均每個重三十九克,八千個就是三百一十二公斤;發射藥十二克每份,五千份就是六十公斤,炮彈模具二十二公斤一個,一共是六百六十公斤;還有五個電臺……洪璜楠上校默算著這些貨物的重量,一會便道:“超了八十五公斤,你去問一下潘艇長,看這樣行不行?”
副官這邊也是感覺超重了,現在聽到上校吩咐,便直接去找潘艇長了。此時的潘艇長並不在飛艇庫內,而是在外面的系列塔上晝觀天象,在這個沒有導航的時代,雖然總後已經派了人將在飛艇經過的沿線點火指示,但是他還是不放心這些地標火堆,雖然飛艇飛的高度不高,但如果夜裡面霧氣重,或者大風一來,把飛艇給吹偏了。那麼每隔十公里的火堆地標並不足以把飛艇帶到嚴州。
“迪生先生,今日晚間的天氣似乎要比昨日好。”潘世忠站在一個拿著六分儀測量的老者的身邊,小心的問道。
“是要比昨日好些。但是晚上不要弄啊。”被問的迪生先生叫火榮業,他搖著頭,似乎很為潘世仲忠擔憂一般。
“這個問題都是不大,我早先已經飛過了。只要不出事故就好。”潘世忠是從德國隨艇回來的留學生,因為本身就熱愛飛行,於是選為第一任艇長。他在博登湖已經訓練過一陣,對於夜晚飛行並不擔心。
“那你要小心淶。”火榮業叮囑道。他是浦東三林人。早前在滬上廣方言學堂教授天文,前年江南局被天字號盤下,學校自然併入了同濟大學堂。他並不是復興會員。只是因為和徐華封交好,對於革命很是同情。同時飛艇涉及到導航問題,他特意的從滬上趕來了。
“沒事,迪生先生放心好了。”對於今晚的飛行潘世忠很是樂觀。他這邊才說完。洪璜楠的副官便找了。詢問他飛艇超載的事情。聽聞只是超載八十公斤,他便說不要緊,那副官打發了。在看太陽已經快下山了,於是他陪著火榮業下了繫留塔,進了飛艇庫。
“都準備好了啊?”潘世忠問向自己的副艇長,見他點頭再笑著道:“時間到了,集合吧。”
除了潘世忠是留學生外,其他的幾名艇員都是從南非軍校抽調過去的軍校生。他們雖然對自己忽然調離軍校很是不解,但是到了德國之後。卻被巨大的飛艇震驚了,特別是這麼的個東西還能飛。短暫的震驚之後就是艱苦的練習飛行,齊柏林之前造的三號飛艇便是訓練艇。飛艇的原理、結構,安全、維護,還有就是升降、推進、飛行以及導航等等都是訓練的內容。林林總總,要學習的事項極多,為了理清飛艇的各種事項,最後總部派了一組管理培訓班的學員去到德國,把所有的事情理了一遍,將整個飛行分為飛安、飛行、地勤三個部門,飛行又分為水平、升降、動力、導航幾個崗位,並將各部門各崗位的職責制定成嚴格的標準程式,這才讓飛艇飛行變得忙中無錯,井井有條。
潘世忠一說集合,等在一邊的八名艇員便直覺的站成一排,按照軍中的規矩報到之後,潘世忠看著這些人朝夕相處近半年的組員說道:“同志們,花在我們身上的銀子可真不少,再不飛後勤那些人要發飆了……”嚴肅的場景下,潘世忠話語說的輕鬆,逗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