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張圖片的出現再次給了他一個巨大的驚喜。
這是一個四足方鼎,造型厚重典雅,氣勢恢宏,紋飾美觀。
在大鼎圖片的下面有一段文字。
夏後杼鼎。鼎高1052厘米,口長1125厘米。口寬754厘米,重721公斤,鼎內壁刻有銘文21行458字。
“又是一個帶這麼銘文的大器。”劉震和驚喜萬分。
劉震和釋讀了銘文。
這個四足方鼎是夏後槐在位時鑄造,以紀念、歌頌父親杼的。
劉震和認為投稿人將這尊鼎取名為‘夏後杼鼎’這個名字非常貼切、很合適。
從年代、鑄工細緻程度、紋飾、鼎上銘文字數。以及鼎中蘊含的考古價值,毫無疑問,夏後杼鼎在文物價值、意義上已超過了司母戊鼎,成為中華第一鼎。
劉震和不吝溢美之詞。
用‘國之至寶,華夏文明神器’,‘華夏第一劍’,‘中華第一鼎’,‘博物館鎮館之寶’來概括地形容伊祁盤、啟劍、夏後杼鼎和圖片中的夏代青銅器。
可以說,評價非常高了。高到一個無以復加的程度。
不過,這句話一點不虛,‘伊祁盤’。‘夏後杼鼎’,‘啟劍’,圖片中的夏代青銅器足可以當得起這樣的評價。
劉震和幾乎可以想象,這篇論文發表後,在國際國內學術界會引發出一場的驚天海嘯般的影響。
要知道這不是一件考古發現的普通的歷史事件,而是對一個古文明的重新認識。定義。
劉震和看了一眼論文稿上第一頁左上角投稿人的名字,陳銳。這是一箇中國人。
劉震和深深地看了這個名字一眼,牢記了這個名字。
劉震和拿出手機。
對準論文上‘伊祁盤’,‘夏後杼鼎’,‘啟劍’的圖片拍了幾張圖片。
然後,在手機聯絡人列表選定幾個聯絡人將這些圖片傳送過去。
接著,劉震和整個身軀靠在椅子上,閉目養神。
剛才閱讀論文的時候,情緒波動太大,耗費了自己太多精力。
……
燕京大學。
歷史課講堂上。
講臺上,站著一個穿著中山裝,鬚髮皆白,但精神非常健碩的教授。
教授叫吳正一,燕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的歷史學家,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精通中國史,對古文字方面有很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