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禧這才明白了西夏並不是象他想象得那樣,唾手可得。
徐禧也認識到西夏大軍不是一群綿羊,簡直就是一群惡狼。
徐禧此時真後悔年輕的時候沒有再多讀幾萬卷書,也沒有再多走幾萬里路,要不怎麼連是“羊”還是“狼”這麼簡單的認識都給搞錯了。
被西夏大軍團團圍困在永樂城中的徐禧面臨他人生中最最重要的一次選擇。
要知道,人這一輩子,最關鍵的就那麼幾步。
每走一步,都可能會面臨著好幾種選擇。
沒有幾個人能把和自己有關的選擇題全答對,如果能全答對了,那個人一定就是個“神”!
徐禧此時有三個選項,要麼逃,要麼降,要麼等。
逃,是個最好的選擇,這樣至少他有機會活下來,但永樂城將不保,這個方案被他立即否決了。徐禧的豐功偉績是和永樂城繫結在一起的,他怎麼會輕言放棄。
降,是個最不好的選擇,因為徐禧讀過上萬卷書中沒有一本是教他怎麼投降的,全是教人怎麼英勇就義,赴死報國的,那句“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早就烙在徐禧的肝上了,要不怎麼會叫“忠肝”呢?所以,這個方案又被他否決了。
等,是一個也好也不好的方案,好處是等到救兵來了,打敗西夏軍隊,永樂城就能守住,甚至還有可能反敗為勝;不好的是,要在等到援兵到來之前守住陣地,換一種說法,就是如果守不住陣地,就相當於在這等死。
徐禧非常固執的排除了絕大多數將領提出來的“逃”的方案,決定“等”。因為,徐禧也認為“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讓徐禧感到欣慰的是,他正好就是那個“少數人”。
當時在西北蘭州有李憲,延州有種諤,只有他們才有能力來救永樂城,徐禧毫不猶豫的向他們求援。
歷史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候會出現意外。
想不到的事情永遠都會在想不到的時候、想不到的地方和想不到的人身上發生。
永樂城就出現了意外。
'(73.見死不救)'
先說李憲。
李憲派出援兵,遇敵即退,他只想儲存實力,守住蘭州。
李憲是有豐富的戰爭經驗和鬥爭智慧的那麼一位人。他的特點是有功必爭,有利必上,有害必退,有險必讓。借用李憲自己說過的話就是“功勞永遠是我的,你們就不用爭了,因為爭不爭還是我的;錯誤永遠是你們的,這個你們也不用讓了,因為讓不讓還是你們的。”
李憲在西北軍中口碑不好,跟這有直接關係。但他並不是一位笨蛋,至少他要比徐禧聰明,更比種諤要聰明得多。
李憲知道什麼時候應當做出什麼選擇。
李憲雖然只是象徵性的派出了援兵,但他的確派出過援兵。
李憲知道派兵去救永樂城,就相當於往狼群裡再多投一塊肉,既喂不飽惡狼,還會減少自己籃子裡裝著的本來就不多的肉。
身為李憲的徒弟童貫,當時就在蘭州城內。
童貫親耳聆聽了李憲說過充滿智慧的一句話:“我如果全力去救永樂城,蘭州就保不住了。”
那句話讓童貫終身受益非淺,因為他從此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面臨一個重要選擇時候,首先要考慮的一個因素就是——趨利避害!
李憲在“永樂城之戰”後,被西夏八十萬大軍圍住蘭州,八十萬呀,這可是西夏的傾國之力,李憲困守孤城數月之久,並沒有選擇逃跑,最後守住蘭州,功不可沒。
如果蘭州再失守,當時那種局面,不僅僅只是童貫會不會在那個時候“棍”不“棍”的問題,而是陝西還能姓宋不姓宋的問題了。
李憲直到哲宗天子趙煦登基後不久,才真正離開了西北前線,沒有誰比童貫更瞭解李憲了。
李憲以監軍起家,成為“軍事太監”的“鼻祖”。
童貫跟著李憲學了很多東西,現在幾乎在走李憲的老路。
從供奉官到制置使,童貫究竟還能走多遠呢?童貫自己也想知道答案。
再說種諤。
種諤此時,卻犯了他這一生最大的錯誤,一個他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的錯誤。
徐禧的求援信到了延州,種諤也面臨他人生的最最重要的一次選擇,他的選項只有倆個:要麼救,要麼不救。
種諤恨死徐禧了,一切就象他預料的一樣發展著,徐禧兵敗,永樂城被圍,兵無水源,人無鬥志。種諤知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