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郎’之類的,看得吳詡都不好意思送去給武敏之——以那個小子的性子,就算李小九陛下給他兒子取個‘武小豬’這樣的大名,他估計都會叩謝皇恩,直接叫兒子為小豬了!
所以,吳詡索性讓武敏之自己給他家兒子取名字算了,至於李小九那邊……
咳咳!
天皇陛下,您還是好好靜養吧,這種費腦子的事就讓姐來就可以了!
武敏之倒是沒辜負吳詡的期望,收到她的密信之後,就把兒子的大名取了送信回長安了,信中還表示,南海水軍已經訓練的頗見成效,他也可以功成身退回京述職了。
武敏之這信屬於家書性質的,所以他信中提到回京的事,也是有詢問吳詡意見的意思。
“大兄回來也好……”李賢想著他東宮這邊因為上官儀的事也趁勢清理了不少人,新晉的官員資歷實在是太淺,現在正缺一個可以鎮得住場面的人來幫他。
他家武表兄倒是個不錯的人選,而且……
李賢的思緒不由轉到了留在洛陽照顧他家阿爹的兄長身上……
阿兄總是說他不愛親近武表兄,那這次他就好好‘親近’一下武表兄好了!
吳詡其實也跟她家大郎有一樣的感覺,總覺得她家二郎不怎麼喜歡武敏之。
難得今天李賢的話中對武敏之的事關注得頗多,吳詡不由有些驚喜。
“大郎回長安來,也能幫你不少……”吳詡忍不住又嘆了一口氣,“你阿爹那裡我總是放心不下,這邊的事還得你多擔著點……敏之回來也正好……”
吳詡打算著等武敏之一到長安,她就回洛陽去。
李小九一個人在洛陽養病,就算有大郎和三娘一兒一女在膝下侍奉著,吳詡還是覺得十分不放心。
之前也是沒辦法,二郎新登儲位,根本鎮不住朝中的一干魑魅魍魎,所以才會發生上官儀帶頭建言廢后這出糟心事。
所以,吳詡不得不立刻趕回長安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把朝堂上下亂蹦躂的人都拉下馬,順手又坑了世家一把。
接下來要甄選入朝的官員幾乎都是她跟李小九好幾年前就已經儲備好的人才,只不過按目前的形勢看,這個恩典倒是要讓二郎來施……
太子必須儘快立起來。
這是她跟李小九目前最迫切的願望。
而武敏之作為武氏的繼承人,是二郎最天然的同盟,吳詡一直希望這對錶兄弟能夠和睦些。
現在看來,之前她跟李小九倒是多慮了,二郎的大局觀還是相當不錯的!
武敏之回長安的時候,正趕上他家小大郎滿月。
之前他給天后娘子回的家書中給小大郎取了‘承嗣
這個名字,其實不僅僅表達了他個人不會跟武家和賀蘭家攪合在一起的決心,也隱晦地表示了他對這個孩子的重視。
武敏之這兩年把心思都放在了事業上,他本來就是個冷情的人,娶來的妻子又不是他主動求來的,於是他對自家後院就更沒興趣了。
吳詡好歹是看著武敏之長大的,多少也能猜到一點他的想法:有了小大郎之後,那個楊氏大概再也沒有機會生下武敏之的孩子了吧……
以前武媽媽在還好些,現在……
唉!
果然如吳詡所料,武敏之回到長安後,連周國公府都沒回,就直接進大明宮了。
小武郎君的滿月宴會也是在宮中舉辦的。
吳詡也想借著這樁喜事,調節一下氣氛。
畢竟前段時間她一下搞死了不少人,長安的氣氛相當緊張。
好容易得了這麼一個緩和氣氛的機會,長安上下想要親近天后的臣民還是相當高興的。
所以,吳詡索性藉著給小武郎君擺滿月宴的機會,把一干她看好的臣下都邀請了一遍。
除了那些即將在朝中嶄頭露角的新人外,吳詡也沒忘了她跟李小九陛下倚重的那些元老們。
如李績、許敬宗、魏叔玉、長孫詮等人也是被邀請在列的。
如今李績和許敬宗雖然都已經致仕,可整個大唐上下還是沒有人敢輕視他們的。
前者就不用說了,軍中不少中堅將領都是老爺子一手帶出來的,老爺子的話在軍中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
不過,李績為人謹慎,既然退了,也退得十分乾淨,一點也不拖泥帶水。這些年跟軍中的人一點來往都沒有,連蘇定方、薛仁貴這樣的封疆大吏的來訪都是不見的,讓了吳詡不佩服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