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李二陛下接到奏摺也沒多說什麼,直接召開大會,要求公開選舉太子,讓百官五日之內呈上推舉奏摺。
李二陛下兒子比起他爹李淵來算不上多,質量上也略差。而且李二陛下這十四個兒子中有好幾個已經早夭,到貞觀十七年時,長大成人也就那麼幾個,其中還包括不聽話被咔嚓掉李佑,紈絝子弟李愔之流不肖子,不提也罷……
真正有資格問鼎儲君之位人其實也就長孫皇后那三個嫡子。
承乾這個嫡長子既然被廢,儲君之位也就基本上就剩下兩個嫡子——四皇子魏王李泰和九皇子晉王李治之中選了。
當然,除了這兩個嫡子之外,李世民還有一個庶長子——三皇子吳王李恪,之所以要提到他,一是因為他是現存除承乾以外年長皇子,品行樣貌都不錯,酷愛遊獵,英勇過人,曾被李世民稱讚‘英果類我’;二是,因為其母楊妃深受皇帝陛下寵幸,一度曾被視為繼後候選人,雖然封后失敗,但李二陛下明顯並未死心。如果楊妃終能登上後位,那李恪就子以母貴,也算是嫡子了,自然有跟李泰和李治有一爭之力!
只不過,目前看來,楊妃要短期內封后是不可能,所以李恪出線希望並不大。
這個嫡庶之別如雲泥時代,只要李泰和李治這兩個嫡子中任何一個,李恪這個庶子基本上就已經失去了成為儲君機會。
所以說,儲位其實就是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之間選而已。
而皇帝陛下到底屬意兩個皇子中哪一個,眾人覺得這真不是問題,根本不需要討論好吧!
承乾被廢之前,李二陛下對待魏王李泰寵愛那是全國人民有目共睹。
前太子是為了什麼下臺,不用咱科普了吧?
但導火索卻是魏王遇刺一案……
人民群眾眼裡,承乾下臺就是為了魏王騰位置。
現這個儲君之位將屬於誰,不都是鐵板釘釘事嗎?
還討論啥?公舉啥?
不過是皇帝陛下想走個程式而已!
到時候,太子還不就是魏王嘛!
但事情真是這麼簡單明瞭嗎?
怎麼可能?!
諸如長孫無忌、李世勣這些老狐狸都暗暗翻了個白眼。
如果李世民真想立魏王,又何必多此一舉要大家公推呢?
李二陛下好面子喜歡形式主義是不假,可重大問題上決策他是絕不含糊!
就如處置承乾問題這件事來說,李二陛下一開始說也是讓眾臣子公決,後還不是一意孤行饒恕了承乾性命。
這次重立儲其實也一樣。
沒有了承乾,李泰實際上就是李世民年長嫡子,無論遵照禮法還是遵循個人感情,李二陛下只要一句話就可以直接冊封他為太子了,沒人可以說個不字。
可是,李世民偏偏要大張旗鼓地命眾人公開投票表決……
這裡面一定有陰謀!
其實,長孫無忌等人是高估李二陛下了,他之所以要這麼做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用選立太子一事壓下承乾謀逆一案不良影響,讓眾人把注意力轉到一任儲君身上來;其二大概是要試探一下眾臣對他家青雀態度了……
毫無疑問,李世民還是十分疼愛李泰,也相信他家四郎是有資格做太子,但是因為承乾緣故,他與四郎之間遠不如往日那樣親密,也就沒有馬上把自己想法告訴他。
而許多老臣因為當初魏王僭越太子事,對李泰頗有看法,這也是李世民沒有直接說出要立李泰緣故——他可不希望四郎成為一個得不到朝臣們支援光桿太子!
所以,還是公推吧……
他老人家可是送了了不少人給四郎,沒道理這點小事都辦不成。
結果,公推過程並沒有李世民想象那樣順利。
御宇多年李二陛下,忽然發現他朝堂上文武大臣已經不是鐵板一塊了……
皇帝陛下公推旨意一下,朝野上下頓時議論紛紛。
如先前預計一樣,太子候選人就魏王和晉王兩人,朝臣們也大體上分成了三派。
除了明確支援魏王或晉王大臣之外,大多數人都是中立派,對兩個皇子感官差不多,基本上都還處觀望狀態。
魏王文思敏捷、才華橫溢、長袖善舞,一直深受李世民寵愛。但正是由於李二陛下對李泰過度溺愛,一些元老重臣對他相當不滿,相對李泰對那些老臣也不是很尊重。所以,魏王殿下雖然有不少搖旗吶喊屬下,某些維護正統元老重臣中口碑卻不是